十九世紀以來,西方音樂世界裡頭存在一個饒富趣味的議題:繆斯之於藝術「超人」到底扮演何種角色?繆斯是否可能扮演誘發巨人創作動機的角色?
音樂與文學的結合是十九世紀西方重要的音樂發展,此一發展使得音樂的情感表達臻於高峰。一直以來,教科書裡鮮少探討創作者的動機,也使得繆斯與「超人」的關係成為歷史的隱晦題材。本書以建立西方第一部聯篇歌曲的貝多芬為始,切入音樂與情感表達的主題,藉由窺探貝多芬的繆斯(貝蒂納),深入分析克拉拉、布拉姆斯與舒曼的創作世界。
儘管克拉拉的作品不及30部,但一致地透過種種音樂符碼勾勒出豐沛的情感。克拉拉與布拉姆斯、舒曼三人之間的音樂密碼是探究十九世紀音樂符碼的重要標竿。作者透過創作者彼此的書信往來、作品交流,及文獻記載,從音樂學、作曲、理論、音樂詮釋與表達等學科領域,抽絲剝繭,娓娓述說作曲家創作動機以及音樂與情感表達的關聯性。
作者簡介:
潘世姬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系作曲教授,詳見Grove Dictionary(2000版)。著有《電腦環境的均衡性音高結構》(青潭出版,1998);《電腦環境的一個可能視唱聽寫系統》(青潭出版,1999);《盧炎──如詩的鄉愁之旅》(時報出版,2004);《周文中樂展》(家威出版,2004);《周文中口述歷史 I》(上海音樂學院出版,2016)以及個人詩集《福爾摩沙的天空》(個人出版,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