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倫醫生吐真言:醫學爭議教我們的二三事 | 拾書所

科倫醫生吐真言:醫學爭議教我們的二三事

$ 334 元 原價 380

Golem(科倫)出自猶太神話,用泥巴和水做成,
施加咒語之後變成人形怪物,可以為人類做任何事,
但因為笨手笨腳,很可能回過頭來撞毀自己的主人,
如同醫學力大無窮,卻也製造許多難題。



假設你得了絕症,這世界上唯一可能對你有效的藥,還沒上市,你只好加入臨床試驗,成為受試者。

問題是,在一個隨機雙盲的試驗過程中,總有人會被分到安慰劑組,錯失治療的機會。你會願意成為安慰劑組的一員嗎?

如果不想冒這個險,你透過各種管道取得這藥,那等於破壞了這個實驗,沒有了安慰劑組與實驗組的區別,就無法確切知道這藥的有效性。

上述這個例子說明了「醫學既是個人救助,也是人類集體科學」的兩難。


本書從「安慰劑效應」到「接種疫苗的決定」,共舉出八個案例,說明醫學複雜的面向。作者希望我們用合理的態度面對醫學裡的不確定性,並改善與醫療專業的互動。


【推薦一】

本書討論了不尋常的醫學案例,乍看之下或許會讓人覺得作者是要找醫界的麻煩;若知道兩位作者是沒有醫學背景的社會學者,可能還會懷疑這是人文社會學科的「仇醫」論述;或覺得這是懷疑科學、攻擊醫學的「後現代」著作。然而,作者提出的主張卻是:在這個醫學資訊取得便利的時代,常民不要以為讀過一些醫學文獻或網路文章就能以專家自居,因為醫療技能需要長久的訓練和實作才能取得;公共資源不應用於沒有科學基礎、未經臨床試驗檢證過的另類療法……這種對比似乎令人出乎意料。要如何解釋與理解這樣的違和感?最好的辦法,當然就是閱讀下去。——李尚仁(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

【推薦二】「對現代醫學的辯護者和批評者而言,《科倫醫生吐真言》是一劑絕妙的解藥。一如他們之前對科學與科技所做那般,兩位作者以博學的幽默直搗醫學的核心,揭露其最技術性的思考在本質上是一種人的活動。安慰劑效應、冒牌醫師、扁桃腺切除、另類醫療等等,都在社會學手術刀的剖析下,顯露出醫學的科倫式『笨拙』。他們主張醫學中的科學是我們治療疾病的最強大工具之一,但只有完全了解我們是如何製造出這個工具後,才能用它為人類帶來最大的福祉。」 Christopher Lawrence,Medicine in the Making of Modern Britain, 1700-1920

【推薦三】「作者透過理解醫學知識如何被建構與使用,仔細地梳理出其中關鍵的衝突;他們同時致力於闡明醫學決策必然是件複雜的事情…作者既不趕搭批評的潮流,也不為醫學的失敗辯護;而是指出醫學發現的步調和即時救助需求間的必然落差,是醫師和病人必須攜手因應的。」----Noah Raizman, Lancet

作者簡介:

哈利・柯林斯(Harry Collins),任教於卡地夫大學,科學社會學家 。研究主題主要是「重力波」的物理學研究,著有Gravity's Shadow the Search for Gravitational Waves、Gravity's Ghost: Scientific Discovery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與崔佛・平區合著「科倫系列」:《科倫:人人對科學都該有的認識》(The Golem: What Everyone Should Know about Science)、《不羈科倫:你對科技該有的認識》(The Golem at Large: What You Should Know about Technology)《科倫醫生吐真言:醫學爭議教我們的二三事》

崔佛・平區(Trevor Pinch),任教於康乃爾大學科學與技術研究學系,研究主題有「太陽微中子問題」的物理學爭論、技術社會學、聲音研究等,著有Confronting Nature: The Sociology of Solar-Neutrino Detection 、Analog Days: The Invention and Impact of the Moog Synthesizer,與哈利・柯林斯合著「科倫系列」::《科倫:人人對科學都該有的認識》、《不羈科倫:你對科技該有的認識》《科倫醫生吐真言:醫學爭議教我們的二三事》

譯者簡介:

李尚仁

英國倫敦大學帝國學院科學史科技史與醫學史中心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曾獲中央研究院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著有《帝國的醫師》(第二屆中央研究院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術性專書獎)。譯有《歐洲醫療五百年》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