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土地:阮義忠經典攝影集 | 拾書所

人與土地:阮義忠經典攝影集

$ 1,674 元 原價 1,800

我以拍照被熟知,以所撰寫的《當代攝影大師》、《當代攝影新銳》兩書被當成將西方攝影潮流引進華人世界的傳道者,又因創辦《攝影冢》雜誌,被認為出了點力,將中國當代攝影家推向國際舞台。其實,在拍照前我是個勤讀書、愛畫畫的文藝青年,寫過詩、小說,發表過數不清的插圖,但一路走來,在攝影投入的時間、精力最多,受到的肯定也比較大。

文學、繪畫著重想象與回憶,攝影卻仰仗直覺與發現。兩方各有所長,但攝影的見証性凌駕其它符號,難怪日本人將之譯為寫真。《人與土地》是我的一個攝影主題,將我在1974到1986年間於台灣農村所捕捉的畫面分為「成長、勞動、信仰、歸宿」四個單元,共八十六幅照片,曾在國內外諸多美術館展出並被收藏。攝影的強度全在瞬間的精準,想要交代前因後果、表達內心的感動,還是有賴於文字。

每張照片背後都有段長長的故事,足以讓行家們寫成一篇篇動人的小說。但我做不來,只有偶而在課堂上跟學生講講故事。拜《南方都市報》之邀撰寫專欄,又蒙磨鐵出版社結集出書,促成我與更多人分享經歷的因緣。

近三十年來,人類文明與地球生態變化的幅度之大、速度之快,恐怕超過以往三百年,甚至三千年。這不只是生產消費旳失控、科技的濫用,也和人類的自大、貪婪及價值觀顛倒有極大關係。我在拍照時,最想留住的正是人性的美好:人與人的互信互助,人對土地的依賴感恩,人對天的敬畏、對物的珍惜。這些價值在今天的台灣、大陸還留下多少?

一切都在變、都在消失。在變化與消失的過程中,有一個瞬間被相機記錄下來,就成了不變的永恆。攝影者最大的挑戰在於:感動的當下也是創作的同步,因此身、心都必需極度敏感與機靈。我己年入花甲,照片越拍越少,寫文章的意念卻越來越強。寫《人與土地》正是一種反省,期許自己在未來的十年間以文字為重;再有十年,那就重拾畫筆。藝術手法要靈巧容易,要樸拙可難,一切感覺的銳角都磨平、磨潤了,離拙就近了。

在旭海所拍的這張照片是《人與土地》中難度最高的。這個位於台灣南端的小村子,有幾戶人家被圈在全台最神秘的軍事基地裡,等待搬遷。那回我雖有警備總部的核準公文,依然被擋駕在外。就在必須交出所有裝備方可放行的點收空檔,地平線上發生了這一幕我誓必要冒險搶拍的畫面。

作者簡介:

阮義忠(Juan I-Jong)

1950年出生於台灣省宜蘭縣,就讀頭城高中時開始作鋼筆畫,勤讀哲學、文學書籍。大學聯考落榜後,於《幼獅文藝》任編輯,發表大量插圖,並替上百本書刊設計封面。

1972年於英文《漢聲ECHO》雜誌社工作,開始拍照。四十年來先後出版了《人與土地》、《台北謠言》、《四季》及《告別二十世紀》等十本攝影集,並在世界多國舉行個展,最近一次為廣東美術館為其舉辦的〈一個時代、一本雜誌、一個人--阮義忠 o 轉捩點〉(2009)。作品為法國巴黎現代美術館、尼普斯攝影博物館、水之堡攝影藝廊、英國維多利亞暨亞伯美術館、台北美術館、台灣美術館、澳門藝術博物館、上海美術館、廣東美術館典藏。其撰寫的論著:《當代攝影大師》、《當代攝影新銳》、《攝影美學七問》等被視為華人世界的攝影啟蒙書;所創辦的《攝影家Photographers International》雜誌被譽?攝影史以來最具人文精神的刊物之一。

1988年於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任教,2014年以教授資格退休。

1999年台灣發生921大地震之後,成為台灣佛教慈濟基金會的志工,投入慈濟為災區50所學校重建的紀錄工作,之後與其夫人袁瑤瑤合作,為慈濟志工作傳。

2005年起受聘擔任中國魯迅美術學院客座教授。

2007年獲頒台灣東元科技文教基金會人文獎。2009年被中國南方人物周刊選為該年度全球華人魅力人物五十位其中之一。

2012年照片故事集《人與土地》、《台北謠言》獲選台灣中國時報開卷十大好書。

2013年獲頒第一屆全球華人傳媒大獎"攝影文化貢獻獎"。近年來於南方周末、南方都市報、深圳商報、生活月刊等大陸重要媒體撰寫專欄,並在大陸各城市開設攝影工作方。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