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麥子不死(紀德逝世六十五週年紀念‧人生二部曲之一) | 拾書所

如果麥子不死(紀德逝世六十五週年紀念‧人生二部曲之一)

$ 284 元 原價 360

因為誠實,他成了時代異端──
勇於指出常理的荒謬,率先站上思考的前線,
一位撼動全歐洲的大師。

書寫只能呈現部分真實,真正的真實永遠更複雜,
因此他竭力書寫自己,完整揭露一位知識份子的心智成長歷程。

=本書特色=
◎二十世紀法國首席文學大師最具代表性的裸裎自剖
◎問世九十年仍永垂不朽的爭議禁書
◎善與惡的永恆辯證 啟發卡繆、沙特、德希達等名家
◎重量導讀|阮若缺(法國學術榮譽騎士‧政治大學歐洲語文學系教授)
◎法文直譯全新譯本

=內容簡介=

「人們希望孩童的心靈僅是透明而純淨,
我從小卻只在自己身上看見醜陋與邪惡。」

紀德很早就意識到自己身上的矛盾,一切從童年開始娓娓道來──嚴肅的母親、溫和而早逝的父親、永遠蒼老的祖母、溫柔哀傷的表姊。以及因為「壞習慣」而被趕出學校、受同學霸凌等不愉快的求學經驗。更有與同性友人密切的友誼、偕王爾德同遊異地並認識自己性向、早年的寫作經驗,以及為了心靈救贖而締結的婚姻……
步入中年之後,早已享譽文壇的紀德決心在本書中更進一步自我揭露。他回溯最久遠的童稚意識,捕捉所有寶貴的靈光乍現,完整展現一位知識份子的心智歷程。他更大膽坦白,自己生長於嚴謹家庭,卻不斷感受到欲望的召喚、不斷聽見內心對體制的質疑。他想追索真正的自由,卻又因迷失而恐慌。最終他發現,唯有來回於黑暗與聖潔兩造之間,才能繼續做他自己……
《如果麥子不死》書名典出《約翰福音》,紀德試圖表達:如果麥子不死,它就只是一粒麥子,唯有通過磨難的淬鍊,遍嘗不幸的考驗,才能在塵土中復生,重新化為無數的麥粒。本書先是陸續分卷匿名發表,正式集結出版後,因內容涉禁忌題材而屢遭刪減。紀德在書中竭力剖白,卻又自述「真實」之遙不可及,正是這份強韌的誠實,使得本書流芳百世。

=有關紀德為贖罪而寫的「人生二部曲」=
人生二部曲之一《如果麥子不死》|對善與美的戀慕 對自我最毫無保留的檢視
人生二部曲之二《遣悲懷》|紀德悼悔亡妻深情之作 (麥田即將出版)

作者簡介:

安德烈・紀德(André Gide, 1869-1951)
二十世紀法國首席文學家之一,一九四七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出身優渥,父親是巴黎大學法學教授,叔叔是政治經濟學者。
少年時代的紀德就是愛好讀書、勤於筆耕的少年,二十一歲發表第一部作品《安德烈‧瓦爾特筆記》,隨後幾乎每年都陸續出版新作。一九〇八年參與創建《新法國評論》雜誌,啟發無數後世歐洲知識份子。紀德批判法國對殖民地的剝削、為囚犯人權奔走聲張、對共產思想萌生興趣而訪問蘇聯,始終走在時代的尖端。
一九四七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是「文筆平易近人,充滿文藝氣息,同時也以真誠、無懼的愛及深刻的心理洞見,呈現人類的問題與現況」。同年也獲頒英國牛津大學榮譽博士學位。作品廣納小說、回憶錄、評論集、散文集,代表作有《地糧》、《窄門》、《背德者》、《紀德日記》等。
紀德在作品中私密而坦率地敞開自我,直白述說欲望帶來的牽引與困惑,在當時宗教氣氛濃厚的歐洲社會中是令人震驚的,使他遭指為異端。甚至在紀德逝世後,羅馬天主教教會仍決定將他的作品列為禁書。
自小勤記日記的紀德,晚年致力於畢生日記的整理與出版,他的日記完整展現他誠實地檢視自身,並藉以求索真理的心靈歷程,堪為一代典範。他為知識份子帶來一股擺脫宗教與道德束縛的思潮,使「人的問題」逐漸優於「神的問題」。紀德高貴的誠實始終反映於善與惡的對立與拉鋸中,他在生活與哲思裡持續質疑,也持續重新定位生存的意義,永遠在如此歷程中尋找新的和諧與完整。正是如此強烈的矛盾為他供給源源不絕的生命動力。

譯者簡介:

嚴慧瑩
台灣輔仁大學法文系畢業,法國普羅旺斯大學當代法國文學博士。目前定居巴黎,專職文學翻譯。譯有《終極美味》、《灰色的靈魂》、《在自己房間裡的旅行》、《獨子》、《無愛繁殖》、《情色度假村》、《誰殺了韋勒貝克》、《反抗者》等書。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