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在乎?:斷除世間八法的修心奧祕 | 拾書所

為什麼要在乎?:斷除世間八法的修心奧祕

$ 308 元 原價 350

八風吹不動,船過水無痕。
不在乎凡情,在乎你的心。


我們一腳踩到刺時,知道痛源是那根刺,拔掉刺就不痛了。
就像世間八法是一切問題的源頭,出離它們,就是最關鍵的方法,
這個方法是今生快樂及平靜的源頭,真正帶給內心及生活平安。

★梭巴仁波切講授最根本與實用的佛法課程

蘇東坡與佛印禪師有一則著名公案,其中提到「八風吹不動」,「八風」指的就是「世間八法」。

有些人花許多時間、精力,鑽研佛法最深奧的道理,但大多數的人是無法這樣做的。現在,即使我們不懂佛法,但只要認識世間八法,就可以清楚地分辨「什麼是佛法」。

而什麼是佛法呢?要看「動機」。例如,你學佛的動機是什麼?是認真想要證悟,亦或只是為了放鬆、療癒?倘若我們以後者這種動機來修習佛法,或許真能達到某種效果,能得到某些世間利益,但我們將無法徹底運用佛法的可能性;這樣我們修習的甚至不是真正的佛法,而是某些捏造的複製品。

阿底峽尊者說:「有八件事情讓人軟弱。」這就是所謂的世間八法,意指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容易落入的八種陷阱(也是八種世間利益):得到、失去、快樂、不快樂、名聲、罵名、讚譽、批評。例如:收到禮物時覺得快樂,沒收到禮物就不快樂;想過得開心,不想過得不開心;想有好名聲,不想有壞名聲;想得到讚美,不想被批評。

時時檢查我們是否落入其中任何一個這類的陷阱,是否能夠真正不在乎它?這樣的檢查是我們修習的核心基礎,我們要在乎的是斷除種種不清淨念頭。而出離世間八法並不是讓它們不再出現,而是我們對它們不再出現欲望,重點在內心的改變。

如果為了達到證悟而修持靈性道路,我們必須有一條完整的道路。一條完整的道路需要具備見、修、行,其中見地決定了修與行。透過梭巴仁波切的講授,我們可以快速掌握佛法的見地,把修行運用到日常生活中。本書每章最後,還附有實修的方法,讓讀者除了了解佛法義理,並可實行禪修,真正獲得利益。

[法語摘句]
不隨欲心轉就是學佛,隨欲心轉即非學佛,就是這麼簡單。
就像雙手能揉麵團,無庸置疑,我們一定也能把心塑造成自己想要的樣子,對心能指揮自如。
富有不是問題,對財富的欲望才是問題。
少一點貪著,就會少一些對於未來可能出差錯的焦慮感。
話語本身是空空的聲音,字句之所以具有意義是源自內心。
不管經驗到快樂或痛苦,全都是由動機決定,沒有其他。
如果我們臉上有污垢,就不能期待從鏡子裡看見乾淨的臉龐。相同地,當心處於由煩惱所產生的欲愛時,便無法帶來快樂跟平靜。
出離世間八法並不是指讓八種對境不再出現,而是我們對它們不再出現欲望。
滿足感不是物質帶來的,而是心的狀態、心的體會。
很多事情看似無害,但由於做這些事情是在浪費生命,對我們造成很大的害處。
不需要像禪修空性那樣深奧的禪修,這只是保持覺知力而已,只是要看住你的內心。
出離今生不是依於物質,而是內心的改變。
我們開始任何佛法修持之前,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培養清淨動機,瞭解這要點相當重要,它會開啟我們的智慧眼,它是我們在跟隨佛道時需要做的第一件事。
當我們的四大維持平衡狀態時,就不會生病受苦,能好好享受健康。一開始我們要培養健康的心,然後身體也會隨著變得健康。
處在「僻靜處」不一定是指身體上的離群索居。
抓癢時可能會感到一些欲樂,卻遠遠比不上一開始就不癢,那種欲樂只是暫時抒解痛苦。

作者簡介:

喇嘛梭巴仁波切Lama Zopa Rinpoche
1945年出生於尼泊爾。1956年至1959年期間在西藏學習,接著逃離中國的壓迫,在印度繼續學習和修行。他在印度遇到耶喜喇嘛(Lama Yeshe,1935-1984)。1969年,兩位喇嘛開始在尼泊爾柯槃寺弘法,1974年起在世界各地弘法。1975年,他們成立了護持大乘法脈聯合會(FPMT)佛教團體。耶喜喇嘛在1984年圓寂後,仁波切承繼了FPMT的精神導師,在其無比的領導下,FPMT持續蓬勃發展,目前全球40個國家約有160間佛法中心、各項計畫以及服務,包括佛法中心、閉關中心、臨終關懷中心、醫療中心、圓滿教育、翻譯人才培訓課程、出版社、寺院等。
 仁波切已出版中文書籍包括《生活中的智慧能量》(Wisdom Energy,與耶喜喇嘛合著)、《滿足之門》(The Door to Satisfaction)、《轉念:大乘轉苦為樂的法門》(Transforming Problems into Happiness)、《愛:最究竟的康復》(Ultimate Healing)、《快樂的秘訣》(How to be Happy)、《師心佛心》(Heart of the Path)、《親愛的喇嘛梭巴:轉困境為安樂Q&A》(Dear Lama Zopa: Radical Solutions for Transforming Problems into Happiness)等。
耶喜喇嘛智庫˙波士頓 www.LamaYeshe.com

原著編者:
戈登˙麥克杜格爾(Gordon McDougall)
1986年在香港首次接觸藏傳佛教,曾擔任兩年FPMT香港中心——大乘佛學會(Cham-Tse Ling)會長。2001年統籌倫敦蔣揚佛法中心的弘法課程,發展出佛教基礎思惟的校園課程及函授課程。他也在歐洲及印度帶領菩提道次第。2008年便擔任耶喜喇嘛智庫(Lama Yeshe Wisdom Archieve)全職編輯,負責出版FPMT傳承計畫及編輯此一系列書籍。

譯者簡介:

張春惠
文藻外語專科學校英文科(現為文藻外語大學)、台灣大學社工系、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研究所。譯有《三十五佛禮懺法門》、《你能證得大悲佛》、《看自己的心,比看電影精彩》。
譯作賜教與合作:[email protected]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