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融入大自然後的改變。
自然是一劑良藥?是粗暴的力量?
「他相信──或者是很久以前已經相信──大自然中有一股微妙的磁力,一個人如果無意識地被引導,會到達正確的目的地,卻又不是完全與他所走的路不相關連。但是只有在屠夫渡口鎮的日子以來,他才感覺到大自然赤裸裸地向他展現那股強制的力量,強大得足以否定他的意志、他的習慣、他的思想。」
不朽的經典。——尼可拉斯・勒札
隨著主人公一步步以模糊信念邁入未知的路程——像蒙著眼才能前行的牲口——或許我們會發現我們從未真正出生,卻已付出了昂貴的代價。——沈意卿
在追尋自我的路上,追尋本身才是方向……我擱下筆來,《屠夫渡口》的餘韻仍在盪漾。——陳國培
《屠夫渡口》的背景是1870年代的美國,主角威廉・安德魯受愛默生的影響,為了找回「人與自然最初的連結」從哈佛大學中輟前往美國西部。他來到了堪薩斯州一個名為「屠夫渡口」的荒蕪小鎮。當時牛皮大衣風靡美國的上流社會,使水牛皮買賣成為一樁可以讓人發財的生意。安德魯在鎮上結識了獵人米勒,得知了一個關於一大群藏匿於落磯山脈山谷中美國水牛的傳說,安德魯想多認識荒野,便加入了追尋這群美國水牛的探險。這是一趟非常艱辛的旅程,但旅途的最終他們找到了這片傳說中天堂般肥沃的山谷。到了那裡,他們開始放縱地屠殺水牛,投入在屠殺中讓他們忘了時間。冬天很快地籠罩了山谷,把他們困住,漫長的禁閉、孤立所引起的焦躁、寒冷以及飢餓幾乎使他們發瘋。直到春天,他們才狼狽地回到屠夫渡口鎮,但他們回到的是跟他們一樣已經改變了的地方。
約翰・威廉斯對大自然真實美麗的描寫描繪出大自然的吸引力,同時也寫出大自然毫不留情的一面。他透徹的文字寫下了人對純潔和美麗的追求,以及人在融入大自然後的改變。自然是一劑良藥?是粗暴的力量?還是⋯⋯
作者簡介:
約翰・威廉斯(John Williams, 1922─1994)出生及成長於美國德州。威廉斯雖然在寫作和演戲方面頗有才華,卻只在當地的初級學院(兩年制大學)讀了一年即被退學。隨後威廉斯被迫參戰,隸屬空軍,在軍中完成了第一部小說的草稿。威廉斯退役後找到一間小出版社出版他的第一本小說,並且進入丹佛大學就讀,獲得學士及碩士學位。從1954年起,威廉斯開始在丹佛大學任教,直到1985年退休。在這段期間,威廉斯同時也是位活躍的講師和作者,出版了兩部詩集和多部小說,著名的小說有:《屠夫渡口》(1960)、《史托納》(1965)及《奥古斯都》(1972)。《奥古斯都》於1973年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
譯者簡介:
馬耀民,畢業於台大外文系、外文研究所碩士及博士班,現任台灣大學外文系副教授,曾任台大外語教學與資源中心主任(2006─2012)。博士班時候開始從事翻譯研究,一九九七年完成博士論文《波特萊爾在中國1917─1937》並獲得博士學位,之後研究方向聚焦在一九四九年前中國現代文學與外國文學接觸的相關議題。近年則多探討翻譯倫理之相關論述,以及余光中、葉維廉等詩人兼譯者的複雜現象。在外文系除了教授西洋文學概論、歐洲文學史、文學作品讀法外,翻譯教學也是他關注的重點,連續教授翻譯與習作達二十年之久,曾領導外文系上具翻譯實務的老師先後成立了大學部的翻譯學程及文學院翻譯碩士學程,整合了台大豐富資源,讓台灣最優秀的學生獲得口筆譯的專業訓練,貢獻社會。他從碩士班修業其間即開始從事翻譯工作,除刊登於《中外文學》的學術性文章外,也曾負責國家劇院每月節目單的英譯工作,以賺取生活費,並奠定了翻譯教學的實務基礎。譯有《史托納》(啟明,二〇一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