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巷仔口吃芭樂:社會學、人類學能帶給我們什麼?(兩冊套書) | 拾書所

在巷仔口吃芭樂:社會學、人類學能帶給我們什麼?(兩冊套書)

$ 642 元 原價 730

巷仔口社會學╳芭樂人類學連線
用最貼近生活的案例、最local的角度、最活潑的學術研究,梳理台灣百態!

2009年11月,一群台灣人類學家在網路成立第一個學術共筆網站「芭樂人類學」,將人類學推向社會大眾,也成為學術人與社會接軌的新模式,帶動學術部落格興起。2013年2月,「巷仔口社會學」上線,三年內吸引近3.5萬個FB粉絲,網頁瀏覽人數超過300萬人次。

所以,現在應該不會有人再問「什麼是『人類學』?」、「『社會學』有什麼好學的?」這麼白目的問題。「芭樂人類學」、「巷仔口社會學」(當然還有「菜市場政治學」、「歷史柑仔店」等許許多多的學術部落格)用一篇一篇部落文的力量,除了讓艱澀的學術變得平易近人,也打開了一般人的「社會-人類學」之眼──不滿足於單一的答案、對常識性的說法提出質疑,並且嘗試分析事件背後的結構因素,找出一套自己的說法!


【芭樂力就是白目的透視力:芭樂人類學】

人類學擅長從日常經驗出發,開展多重視角的對話,以求更全貌地理解地方與世界;但人類學也是門多疑的學問,總是提出問題,切換觀點,而非給個斬釘截鐵的答案。

所以,當經濟學家說這樣種稻可以增加年生產量,將大大改善當地的生活水準,人類學家很可能在旁邊嘀咕著:「稻種發下去,搞不好只會肥了當地的庄頭」。當社會學家說地方派系只是寄生在既有的政治結構裡,尋找利益的共生,人類學家又咕噥著:「搞不好地方派系其實維持了地方上群體競爭的張力,讓地方人活得更帶勁……」。當某位村長在廟會裡忙得汗流浹背,虔誠祝禱,人類學家暗暗揣想他是誰的樁腳,以及如何分配心中宗教虔誠和政治利益的份量?當知名的環保人士在世界各地宣揚環境正義理念,人類學家注意的是他的「聽眾」的屬性,暗暗猜測在這樣的場合真正交流的是什麼?

《芭樂人類學》精選共筆網站31篇人類學式生活探察,分為「芭樂人生」、「飄洋過海的芭樂」、「芭樂歌」、「芭樂票」和「芭樂的異想世界」五個單元,從你我共通的生活經驗,用人類學視角吃芭樂、看芭樂。

套句人類學大師李維史陀的名言:「好吃,又好思!」(good to eat, and good to think)


【開了社會學之眼,就再也回不去了!──巷仔口社會學】

「為什麼要學社會學?」是2014年台灣網路上一個熱門的話題。

「社會學有什麼好學的,我社會大學都念好幾十年了!」「你們老師都在教導你們如何搞社會運動吧!」這是一般人常有的反應。社會大眾對於社會學的認識,遠低於心理學、經濟學、政治學等學科,但近年來的大學在校生,卻似乎越來越被這門莫名的學科所吸引。台大社會系一屆招收50名學生,可是必修課經常湧入上百名同學旁聽。

社會學「好像」很熱門,但我們為什麼要認識社會學?這些學生和社會人士,又從社會學上汲取了什麼的視野和觀點?一語以蔽之,是突破個人看事物的盲點。社會學跟其他學科很重要的思考差異在於:社會學不會滿足於單一的答案,而是去分析個人處境背後複雜的環境結構因素,並且對於常識性的說法提出質疑。

「當我們看到了個人問題,也必須同時看到個人所處的社會環境。分析背後複雜的環境結構因素是如何作用在個人身上,以同情的態度去理解活生生個人所處的困境。」

社會學是處理社會現象的一把利刃,《巷仔口社會學》針對家庭、性別、政治、階級……,銳利剖開「政治人生」、「性別人生」、「勞碌人生」、「邊緣人生」和「另類人生」五個切面,精選部落格34篇文章,用社會學之眼,重新檢視台灣社會現象,解開問題背後千絲萬縷的糾結。


【芭樂人類學】部落格:http://guavanthropology.tw/
【芭樂人類學】FB:https://www.facebook.com/guavanthropology
【巷仔口社會學】部落格:http://twstreetcorner.org/
【巷仔口社會學】FB:https://www.facebook.com/twstreetcorner

作者簡介:

《芭樂人類學》
主編
郭佩宜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作者群
林秀幸 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人文社會學系副教授
羅素玫 台灣大學人類學系助理教授
郭佩宜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彭仁郁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助研究員
方怡潔 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邱韻芳 暨南大學東南亞學系人類學碩士班副教授
宋世祥 中山大學企管系博士後研究員
潘美玲 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人文社會學系副教授
陳伯楨 台灣大學人類學系副教授
陳玉苹 台灣大學人類學博士
徐雨村 加拿大亞伯達大學人類學博士
何撒娜 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趙恩潔 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呂心純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劉正元 高雄師範大學台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副教授
胡正恆 中國文化大學森林暨自然保育學系助理教授
林子晴 臺北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林浩立 匹茲堡大學人類學博士
趙綺芳 台北藝術大學舞蹈學系副教授
莊雅仲 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人文社會學系教授
容邵武 暨南大學東南亞學系人類學碩士班副教授
呂欣怡 台灣大學人類學系副教授
鄭瑋寧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助研究員
江芝華 台灣大學人類學系助理教授
李宜澤 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助理教授
蔡晏霖 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人文社會學系副教授

《巷仔口社會學》
主編
王宏仁 中山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作者群
吳嘉苓 台灣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梁莉芳 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助理教授
彭渰雯 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副教授
楊佳羚 高師大性別教育研究所助理教授
陳婉琪 台北大學社會系副教授
唐文慧 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兼通識教育中心合聘專任教授
陳美華 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副教授
王宏仁 中山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曾嬿芬 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林文源 清華大學通識中心副教授
曾柏文 逢甲大學通識中心
張晉芬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蔡明璋 臺北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王國羽 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邱大昕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社會學與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
張恆豪 臺北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曾凡慈 輔仁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戴伯芬 輔仁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陳伯偉 南華大學應用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游淑華 南華大學應用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藍佩嘉 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葉高華 中山大學社會系助理教授
王奕婷 瑞典哥德堡大學政治學系博士
王金壽 成功大學政治系、中山大學社會系合聘教授
田畠真弓 東華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董建宏 中興大學景觀與遊憩學程助理教授
鄭祖邦 佛光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何明修 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邱花妹 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吳宗昇 輔仁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劉侑學 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博士生
呂建德 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副教授
曾薰慧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訪問學者
劉 正 東海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殷志偉 東海大學社會學系碩士生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