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鄉是在四周環海的某一塊土地上──恕我不忍舉出他的芳名來吧,因為他在這個年頭,是處在一種左右作人難,各方不討好,無處不被歧視,無時不受猜忌的那麼觸霉頭,那麼可憐見的地位,何可再明說她來受糟蹋呢?」──洪炎秋
曾任《少年中國》編輯、《國語日報》社長的洪炎秋,從殖民臺灣、淪陷北京到戒嚴臺灣,一生經歷日本、中國和台灣的高壓政治環境,卻不曾受殖民主義或國家機器的巨獸吞噬而失語,堅持透過文學作品,奪回在文化場域的發聲權。
身為胡適與周作人兩位重要文人學生的洪炎秋,過去長期缺乏相關專著而較不為人所知。本書是市面上少見的、特別針對重要台灣文人洪炎秋進行系統性研究之專著,並且榮獲國立臺灣文學館「臺灣文學學位論文出版徵選」錄取。
洪炎秋(1899-1980)的一生,橫亙了幾個臺灣近代史上最重要的轉捩點。他在日本殖民統治下度過了童年,在帝國首都東京接受中學教育,在文化母國北京接觸五四新文化運動,繼承了五四知識分子啟蒙救國的使命。他當過胡適、周作人的學生,擔任過《少年臺灣》的編輯,努力地向中國人介紹臺灣;他走過抗戰時的淪陷區,透過日語教學與出版來傳達其懷念鄉土與反抗日治的情懷。戰後身為半山的他,也經歷了臺灣的戒嚴統治,他在二二八與白色恐怖的肅殺年代,擔任《國語日報》的社長,在推行國語教學之餘出版了評論時政的《閑人閑話》與《廢人廢話》。在不同政治意識型態所主導的文學場域下,數十年來他都不曾噤聲隱退。他筆耕不輟,他關懷臺灣,他是洪炎秋。本書藉由洪炎秋留下來的文本與史料,一窺近代臺灣文人在變動的東亞局勢中,如何透過筆桿來表達文化認同。
作者簡介:
沈信宏
1985年生,高雄人,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班畢業,目前就讀於中正大學中文系博士班,任教於高雄市龍華國中。研究方向為北京淪陷前後的在京臺灣人。作品曾獲高師大南風文學獎、全國巡迴文藝營創作獎、全國台灣文學營創作獎、高雄縣鳳邑文學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研究曾獲台灣文學館台灣文學學位論文出版徵選錄取、臺灣圖書館博碩士論文研究獎助、台灣教授協會「台灣研究優良博碩士論文」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