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二種 | 拾書所

周易二種

$ 387 元 原價 490

匯集古今《周易》最重要的注疏版本,一冊盡窺上古思想文化的深遠世界。

清代《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謂:「《易》之為書,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可見《周易》是理解中國古代思想文化最核心的經典,即使在二十一世紀的今日仍為各方所重視。兩千多年來,《易》注作品不勝枚舉,其中又以魏.王弼、晉.韓康伯合撰的《易》注,以及南宋朱熹所撰《周易本義》,分別代表不同時代對《易》的詮釋與理解,是流傳最廣和影響最大的版本,凡治《易》者幾無人不讀。

「大安古典新刊」為服務讀者,特將兩種重要的注解合刊,並重新設計版式,不論是研究經學的專門學者,或僅為修身養性的一般讀者,皆便於同時參酌。

作者簡介:

魏.王弼,字輔嗣。性和理,樂遊宴,解音律,善投壺。曾任尚書郎,何劭稱其「天才卓出」、何晏嘆其「若斯人者,可與言天人之際乎!」正始十年(249)秋遇癘疾亡,時年二十四歲。著有《老子注》、《周易注》、《周易略例》、《論語釋疑》等。

晉.韓康伯,名伯,字康伯,潁川長社(今河南省長葛西)人。自幼聰明,家酷貧,《晉書》稱康伯:「清和有思理,留心文藝」。歷官豫章太守、吏部尚書、領軍將軍。

宋.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齋號晦庵、考亭,晚稱晦翁,又稱紫陽先生、滄州病叟、雲谷老人,諡文,又稱朱文公。自幼聰穎,南宋高宗紹興十八年(1148)中進士第,爾後四十多年間,為官從政約略九年,其餘時間均用於講學、著述。一生著作豐碩,清代收入《四庫全書》者即有四十部,其中《四書章句集注》、《詩集傳》、《周易本義》為明、清科舉重要參考書籍,對後世儒者的影響無人能出其右。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