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史:現代華語文學與電影的歷史創傷 | 拾書所

痛史:現代華語文學與電影的歷史創傷

$ 484 元 原價 550

第一本從西方觀點精闢探討華人世界「歷史創傷」的重要專著。


他人所經歷的暴行如何能成為自己的經驗?
殖民史上的殘暴時刻如何被轉換為國族創傷?

這本書主要論述小說、電影、攝影作品、大眾媒體等如何再現歷史暴行。
創作者受到痛苦和苦難的啟發,從廢墟和灰燼中將暴力事件建構起來並以藝術形式呈現,集體撰寫他們所知的故事,從而產生一種新形式的「歷史」敘事。這種鮮活的敘事以一種傳統史料無可言喻的方式清晰表達人類的經驗。

本書是美國加州大學漢學家白睿文(Michael Berry)教授歷經多年思索,針對華人世界從1930到1997將近七十年期間,發生在中國、台灣、香港的重要歷史事件所帶來的「歷史創傷」研究。這些重大歷史事件依照時間先後順序為:霧社事件(1930)、南京大屠殺(1937-1938)、二二八事件(1947)、文化大革命(1966-1976)、天安門事件(1989)、香港回歸(1997)。
  
這些事件各自代表了華人暴力與暴行的重大意涵,作者從相關的文學、電影、攝影作品、流行文化入手,分析探討在這些作品中,暴力如何被想像、轉變和進化。從這些挑選出來的暴力事件中進一步研究、反思人類的野蠻和殘暴以及它所產生的影響。

歷史的創傷研究,以及探討人們對於創傷的各種反應,已是現代中國文學和文化研究的中心主題。本書特別關注──這些大規模暴力的文化描繪對於人們理解國家現代化有何貢獻?這些經常和暴力交織在一起的大規模人口流動如何影響人們的記憶,讓人們重新揣摩暴力行為?國家規模的歷史暴行與個別受害者所經歷的痛苦之間的關係為何?做為歷史見證的電影和文學產生何種影響?諸多媒體如何以傳統歷史學者無法辦到的方式,讓人們接近這些實為「歷史」的幻象?

本書透過當代作家、電影導演和其他藝術家的雙眼,觀看在一個世紀的進展中,人們所承受的創傷、痛苦和暴力的旅程。雖然大部分受害者(有時候是加害者)都被認為是華人,但他們的經驗、遭受的苦難和想像放諸世人皆同,值得關注與深思。

作者簡介:

白睿文Michael Berry

1974年於美國芝加哥出生。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現代中國文學與電影博士。現職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亞洲語言文化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當代華語文學、電影、流行文化和翻譯學。

著作包括Speaking in Images: Interviews with Contemporary Chinese Filmmakers (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2005),《光影言語:當代華語片導演訪談錄》(麥田,2007;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A History of Pain: Trauma in Modern Chinese Fiction and Film(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2008),《痛史:現代華語文學與電影的歷史創傷》(麥田,2016),Jia Zhangke’s Hometown Trilogy(British Film Institute, 2009),《鄉關何處:賈樟柯的故鄉三部曲》(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等書。編著包括《重返現代》(麥田,2016;學林,2017)、Divided Lenses (夏威夷大學出版社,2016)。

中英譯作包括王安憶《長恨歌》、葉兆言《一九三七年的愛情》(2003)、余華《活著》(2004)、張大春《我妹妹》與《野孩子》(2000),以及舞鶴《餘生》(2017)。2009年獲得現代語言協會(MLA)最佳翻譯獎的榮譽提名,曾擔任2010年金馬電影節、2012年紅樓夢獎評審和2013年香港「鮮浪潮」國際短片展評審。也為《新京報》和「中國電影導演協會」撰寫專欄。

個人網站:www.alc.ucla.edu/person/michael-berry/
豆瓣小站:site.douban.com/108600/
新浪微博:www.weibo.com/bairuiwen

譯者簡介:

李美燕
美國印第安那大學教育碩士,成大外文系學士。曾任教於成功大學外文系,教授翻譯理論與實踐、青少年與兒童文學課程。教學之餘從事筆譯工作,譯介文學作品,期能為中西文化交流盡微薄之力。譯作:《原住民祖母給世界的忠告》、《人行道的盡頭》、《雪兒‧西樂斯丁詩畫選》、《誰要買一頭便宜的犀牛》、《下雨了,蝴蝶那兒去?》、《小公主的風箏》。

陳湘陽
台大外文系畢業,現就讀師大翻譯研究所博士班,並於世新大學、實踐大學教授口筆譯及英文課程。
自詡/自許為實際的浪漫主義者。以翻譯、教學為志業,從事自由口筆譯工作多年,勇於挑戰各式各樣的翻譯任務。酷愛文學、音樂和運動,偶爾沉溺閱讀寫作,對中西歷史亦極感興趣。譯有《前線島嶼:冷戰下的金門》(Cold War Island: Quemoy on the Front Line)(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道德》(Moral, Immoral, Amoral)(麥田)、《接吻的歷史》(The History of the Kiss)(麥田)等書。

潘華琴
1991年畢業於蘇州大學外國語學院,現任蘇州大學文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文學語言學、西方文論專題研究。於《人文雜誌》、《文藝爭鳴》、《文藝理論研究》等權威、核心刊物發表論文數篇,出版專著一部,合編著作兩部。合作翻譯《自然與人文——生態批評學術資源庫》西方當代生態批評論著部分,以及中、英文論文互譯若干篇。

孔令謙
2009年畢業於香港大學文學院,2011年獲得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學位,現為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東亞系在讀博士生,從事明清至民國時期文學歷史研究,重點研究方向為明清豔情小說中知識女性形象及女性情慾寫作(包括詩、詞、彈詞及小說等文類)的關係。研究興趣亦涵蓋中國現當代文學電影史。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