遣悲懷(紀德逝世六十五週年紀念‧人生二部曲之二) | 拾書所

遣悲懷(紀德逝世六十五週年紀念‧人生二部曲之二)

$ 316 元 原價 400

愛使人投身理想,予人自由的卻是欲望。
他勇於與時代對決,真理卻無法為他解答痛失摯愛之苦⋯⋯


他的意圖不是身處於當下,而是讓愛與真理溢出時間之外。
他的寫作不是為了同代人,而是為了下一個世代。
他明白今天的小眾,必將成為明日的輿論──

──當代的異端・後世的先驅者──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紀德劃時代經典作
◎跨越百年的精神典範 啟發卡繆、沙特、德希達等名家的一代大師
◎收錄作家阮慶岳專文〈鞦韆上的假面天使〉 深入導讀紀德最矛盾的懺情告解
◎收錄紀德日記選 永恆的自我論戰──談藝術、詩、真理、政治、性別、宗教
◎法文直譯本首度在台問世 「法語譯者協會翻譯獎」首屆獲獎譯者擔綱翻譯
◎經過刪改、再三編纂,直至紀德逝後才問世的完整版本


──內容簡介──
書寫妳的我、追悼妳的我、傷害妳的我、珍愛妳的我,
無論是哪一個我,
唯有和妳有關的那個我,才是我最精華的部分。
瑪德蓮,妳離去之後,我該怎麼相信永恆?

結縭四十載,紀德深愛的妻子瑪德蓮撒手人寰。瑪德蓮是他自小最珍惜的靈魂友伴,也是在他作品中占據最多篇幅的繆思女神。在她出現之前,他的世界只有一片混沌與黑暗。然而婚姻生活卻長年積累著懷疑、背叛,與日漸增長的沉默。他堅稱深愛妻子,那份愛高度貞潔,因不含肉欲成分而完整神聖;瑪德蓮則為了丈夫在外尋歡、陶醉於同性情欲而深感痛苦,日漸憔悴,心門緊閉。

在《如果麥子不死》的末尾,紀德彷彿將從婚姻中找到救贖,然而紀德逝後才出版的《遣悲懷》中,卻坦率揭露滿腔理想也無法治癒的傷痛。紀德在其中書寫的是無能傳達的愛、自我放逐式的裸裎懺悔,是最深的愛也是最令人懊喪的背叛,更是面對著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位真理代言者,以獻祭之姿全心傾吐。

本書另收錄紀德親選的〈瑪德蓮日記〉,以及〈紀德日記選〉,時間從一八八九年橫跨至《如果麥子不死》出版後的一九二三年,作為「人生二部曲」之銜接。紀德對自身日記自道:「但願有朝一日,某個跟現在的我年齡相仿、價值觀雷同的年輕人在翻閱拙著時會感到悸動,感覺自己受到重塑。除此之外,我沒有其他野心。」他在日記中進行最嚴格的靈魂演練,深談時代的盲目、一次大戰前後的政治思潮、創作者的自省與窠臼、愛與情欲的忠實描摹、宗教與真理的交鋒辯證。彷彿操作著一場永不停歇的自我解剖,試圖還原愛與真理的原貌。

──有關「遣悲懷」書名──
●原文書名Et nunc manet in te典出古羅馬詩人魏吉爾詩歌作品,內容描述一名牧羊人在樹下午睡時,一條蛇朝他爬行,這時一隻小飛蟲忽然停在他的眼睛上,牧羊人醒來伸手將牠打死,同時驚見正準備咬他的蛇,於是及時把蛇殺死。牧羊人感念小飛蟲救命之恩,為其蓋了一座墓,小飛蟲「就此長存你心」(et nunc manet in te)。紀德援引此句為本書書名。
●一九七○年晨鐘出版的《遣悲懷》,係由聶華苓女士譯自一九五二年倫敦Secker & Warburg英文版,中文書名「遣悲懷」由周棄子所賜,典出元稹悼亡詩詩題。二○一六年版本沿用。

──名句摘錄──
●我不知道哪件事比較可怕:是不再被愛,還是看到我們愛著的、而且他也愛著你的那人不再相信你的愛?
●生活終究重新披上幸福的虛假外衣。
●回溯到最久遠的初始,我看到的只是她。除此之外,在我最稚嫩的歲月中,就只有一片闇黑,我只是在其中摸索前行。
●她的一滴眼淚都比我的幸福汪洋更深重。
●即便是靈魂最透明的人,也不會讓別人看見其中的許多折曲,就算是愛著自己的人也不例外。
●我寫作不是為了下一個世代的人,而是為了再下一個世代。
●很少有哪一天我不會對一切拋出質疑。
●創作任何新作品時,絕不可濫用寫前一部作品時獲得的衝勁。同理,必須為每一部新作品征服一批新的群眾。
●人不應該只要一個東西,而且不斷要它。我們確信這樣就可以得到它。但我呢,我什麼都想要;所以我什麼都得不到。我總發現——而且總是發現得太晚——某個東西降臨時,我正在追求另一種東西。
●就我本身而言,想像鮮少先於想法而來;令我激昂的是想法,絕不是想像;但倘若只有想法而沒有想像,那就還不會有任何東西產生;那是一股缺乏效能的灼熱。作品的想法,就是它的構成。
●當我不再憤慨時,那將代表我開始邁入老年期。
●「真誠」和「放肆」受到多麼嚴重的混淆!在藝術中,唯有在真誠是經過艱難的辯證所得的結果時,我才會在乎它。
●我們不要輕易相信「前景」,那裡面所有看起來很大的東西都變得特別快。
●在物質世界中,沒有任何事物會完成。一旦我們開始承擔某事,它就會需要我們不斷付出。
●假如我必須提出一個信條,我會說:上帝不是在我們身後的過去,而是在前方的未來。若想尋找祂,我們該看的地方不是生命演化之初,而是它的結束。上帝位於終端,不在初始。

──麥田出版紀德作品──
《如果麥子不死》|對善與美的戀慕 對自我最毫無保留的檢視
《遣悲懷》|深情悼亡的經典之作 收錄談詩論藝之紀德日記選
《地糧》|掙脫禁錮的驚世名品 紀德呼喊解放代表作(即將出版)

作者簡介:

安德烈・紀德(André Gide, 1869-1951)

二十世紀法國首席文學家之一。父親是巴黎大學法學教授,叔叔是政治經濟學者。家族祖先曾為胡格諾教徒,母親為虔誠天主教徒,家中濃厚的宗教氣息使紀德自小於拘謹保守的教養中成長,卻也奠定他日後轉向企圖拆解教條框架、擁抱個人價值的重要動力。
少年時代的紀德就是愛好讀書、勤於筆耕的少年,二十一歲發表第一部作品《安德烈‧瓦爾特筆記》,隨後幾乎每年都陸續出版新作。一九〇八年參與創建《新法國評論》雜誌,啟發無數後世歐洲知識份子。紀德批判法國對殖民地的剝削、為囚犯人權奔走聲張、投身難民救助慈善工作、對共產思想萌生興趣而訪問蘇聯,始終走在時代的尖端。
一九四七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是「文筆平易近人,充滿文藝氣息,同時也以真誠、無懼的愛及深刻的心理洞見,呈現人類的問題與現況」。同年也獲頒英國牛津大學榮譽博士學位。作品廣納小說、回憶錄、評論集、散文集,代表作有《地糧》、《窄門》、《背德者》、《紀德日記》等。自小勤記日記的紀德,晚年致力於畢生日記的整理與出版,其日記忠實展現他求索真理的心靈歷程,被譽為「一部開放、多元、千姿百態的文本」,甚至被視為「一代大師最重要的一部作品」。
紀德在作品中私密而坦率地敞開自我,直白述說欲望帶來的牽引與困惑,在當時的歐洲社會中是令人震驚的,使他遭指為異端。甚至在紀德逝世後,羅馬天主教教會仍決定將他的作品列為禁書。他並非僅專營筆耕的作家,更是思想家、道德家,他的每部作品都用以傳達價值的思辨與探究,更屢屢以靈肉拉鋸中的覺醒歷程震撼當世。這位當代的異端份子,卻同時也是後人眼中的先驅者,他自許「以真理之姿溢出時代」,期望人最終應當走向「精神遊牧者」,也成功為後世帶來一股擺脫宗教與道德束縛的思潮,使「人的問題」逐漸凌駕「神的問題」。紀德高貴的誠實始終反映於善與惡的辯證中,他在生活與哲思裡持續質疑,也持續重新定位生存的意義,永遠在如此歷程中尋找新的和諧與完整。正是如此強烈的矛盾為他供給源源不絕的生命動力。

譯者簡介:

徐麗松

台大外文系畢業,世紀交替之際旅居法國多年,陸續於巴黎第七大學、里昂第二大學及法國高等社會科學院修讀語言學及跨文化研究,並在法國及台灣從事英文、法文翻譯及跨界合作工作。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