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佛家智慧 | 拾書所

品味佛家智慧

$ 237 元 原價 300

品味佛家智慧
一花一世界 一葉一菩提
佛教都說些什麼?
從佛教文化的本質上來講,佛教並不是「阿公阿婆」那個意義上的宗教迷信,而是返觀自鑑、自我修養的一門學問。所謂返觀自鑑,就是回轉過來,認清自己的「本來面目」。這個「本來面目」,就是「真實的自己」,也叫做「覺悟的彼岸」。

正是因為這個「覺悟的彼岸」,需要回轉過來,才能認識得清楚,所以,佛教裡說「回頭是岸」。這也就是說,回過頭來,認清這個「真實的自我」,就是佛教裡所說的「覺悟的彼岸」。在佛教看來,覺悟的彼岸,並不在遙遠的地方,而是在每個人的當下。

在大多數人眼裡,佛教只不過是「求求」「拜拜」的迷信行為。這樣看待佛教的人,只看到了佛教文化的表面形式,而沒有看到佛教文化的「故事裡面的故事」。在大多數人看來,在佛教文化所說的那個世界裡,既有受苦受難的云云眾生,也有智慧超然的諸佛菩薩。既有痛苦不堪的此岸世界,也有清淨莊嚴的彼岸世界。既有溝通此岸世界與彼岸世界的方法,也有修行成佛的內在要素。從表面形式上來看,佛教文化不過如此。
佛教文化真是這樣簡單嗎?如果是這樣簡單的話,那麼,佛教文化為什麼折服了那麼多的仁人志士呢?為什麼給中國文化帶來了那麼深刻的影響呢?漢代末期,佛教文化傳到了中國。從那時起,佛教文化就深刻地影響著中國的仁人志士,因此,也影響著儒家文化與道家文化,使儒家文化與道家文化發生了一個文化質變。佛教文化的傳入,使比較拘謹的儒家文化,也具有了超然的特徵,因此而產生了宋明理學。佛教文化的傳入,使著相修煉的道教文化,也具有了心性論的特徵。由於佛教文化的影響,我國的文學、藝術,哲學、民俗等等,也都上升到了一個比較高的境界。由此可見,佛教文化是有著深刻的人文內涵與高遠的人生境界的。

就本質上來說,佛教文化是關於我們的心靈世界的文化。就像古代名著《西遊記》,它既有著通俗易懂的表面意思,又有深奧玄妙的人文內涵。如果人們能夠藉助於佛教文化的宗教形式,達到了自我認識、自我修養的目的,達到了提升人生境界的目的,這樣,也就實現了佛教文化的目的。離開了人的心性修養,佛教更無其他目的。
從本質上來講,佛教文化不是向外追尋的,而是返觀自鑑的。佛教裡說「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與諸佛菩薩沒有什麼兩樣。這也就是說,人人都有一顆「本來清淨的心」。這顆「本來清淨的心」,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就是我們的「如來智慧德相」,就是我們的「主人公」。佛教文化的真正目的,就是要讓我們認識這個「主人公」——認清我們自己。

作者簡介:

蘇樹華,男,1961年生人,山東梁山縣人,曲阜師範大學副教授,2003畢業於南京大學,獲哲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方向,中國佛教哲學,中國教育哲學。師從賴永海先生。2005年,被南昌大學聘為教授、江右哲學研究中心研究員。2005年,台灣南華大學聘為客座教授。2007年9月至2008年8月,赴韓國首爾大學做訪問學者。發表論文20餘篇,出版《洪州禪》(宗教文化出版社)、《中國佛學各宗要義》(中華書局)、《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譯釋》(宗教文化出版社)、《悟心歸元》(宗教文化出版社)、《大話佛家智慧》(齊魯書社)等八部專著。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