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心理學與社會科學領域的兩位芬蘭學者,亞科•賽科羅與湯姆•艾瑞克•昂吉爾,分別以他們人際工作中長期累積的經驗,探討對話的各種可能性,及貫徹對話作法的不同方式。
臨床心理學家亞科的觀點,來自精神病治療中的「開放式對話」,其治療系統以關係為基礎:臨床人員在治療過程中將個案家人及其社會關係網也包括進來,允許多元複調的聲音,並視案主是自己改變的專家。「開放式對話」的目標在於促進「活性」――在對話交流中受到新觀點打動,因而創造出改變的可能性。
社會科學家湯姆的觀點則來自「期待/未來式對話」:為了緩解專業人員的焦慮、解決多方援助所致的混亂局面而設計對話,其目標在使個案有延續性的改變;個案亦可以發展自己的資源,反過來支持專業人員更有信心協助個案執行改變計畫。
本書展開了一個對話精神的世界,邀請我們虔心等候、接待當下在場的他者,不但為心理治療工作帶來深刻的反思,對於置身文化/族群多樣性的台灣社會亦深具啟發性,值得每一位致力於對話工作的人參酌細讀。
「當我們有機會接觸開放對話與期待對話的哲學觀,並看到如何透過研究而產生接近精神科情境的實踐和效果時,對於我們在地的心理治療工作一定會帶來反省與改革的激盪。」
――吳熙琄
「台灣臨床處境目前尚未完全抵達的地帶是『為他人』的倫理,通常思考的是『替自己』的邏輯化,這本書則直接挑戰臨床倫理的無能回應之處,促發我們思考臨床實踐的不同方式。」
――林耀盛
作者簡介:
亞科•賽科羅(Jaakko Seikkula)
臨床心理學家、家族治療師,主要工作是發展以家庭與社會網絡為基礎的精神病治療實踐。在 1981 年至 1998 年間,賽科羅參與芬蘭西拉普蘭省一個極力發展全面對話方法的團隊,他所關注的是對話的進行過程以及針對急性精神病的治療效果。研究結果顯示「對話」的成效顯著,約 85% 的病友可以恢復到充分就業,80% 的人可以回復正常生活,且經過五年的追蹤證實精神疾病沒有復發,而這是在用藥量最少的情況下產生的結果。
1998 年任職芬蘭傑法斯基拉大學(University of Jyväskylä)心理學系之後,他把開放式對話的理念延伸到與兒童問題相關的社會工作,以及組織中的諮商、管理與教育訓練之中。賽科羅的主要興趣之一是家族治療中的對話方法。他與同事們為心理治療所發展出來的研究方法融合了各個學科領域,而非著眼於特定的心理治療學派。賽科羅深受俄國文學理論家巴赫金(Mikhail Bakhtin)的語言哲學影響,尤其巴赫金提出的「參與中的存在感」,更是他在治療、寫作與教學的主要靈感來源。
2002 年起,他著手研究一套檢查多主體對話(multi-actor dialogues)品質的方法,新版本的方法在 2008 年成形。此外,賽科羅在多個國家參與發展研究計畫,致力於透過新的實踐方法,提升個案在危機中的社會網絡資源。
湯姆•艾瑞克•昂吉爾(Tom Erik Arnkil)
社會政策博士、社會科學家及教師,目前為芬蘭健康與社會福利研究院(Finnish 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Welfare)的研究教授。
昂吉爾與其團隊跟地方政府密切合作,主要目的是在兒童、青少年、家庭,或任何需要跨越疆界的領域中,協助機構與專業人員發展出民主工作文化。他和同事們一直以來都積極嘗試將「早期干預」(early intervention)重新形塑成以網絡對話為核心的「早期開放協作」(Early Open Collaboration)。他所發表的研究論文與專書主要為促進專業人員與個案私人網絡之間在不確定情境下的對話。
譯者簡介:
吳菲菲
國立臺灣大學英美文學碩士,美國印地安納大學布盧明屯校區英美文學博士班課程修畢,主修英國浪漫主義文學及後現代文學理論。曾任清華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文學組專任教師,現居加拿大。譯有《與狼同奔的女人》、《纏足幽靈:從榮格心理分析看女性的自性追尋》、《靈性之旅:追尋失落的靈魂》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