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史的結構與變遷 | 拾書所

經濟史的結構與變遷

$ 343 元 原價 390

學術界公認 諾思 最重要的一本「經濟史」經典之作
將經濟結構理論化,解釋結構的變動與穩定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當代經濟史學術巨擘 諾思 作品
探討經濟史核心問題,為分析經濟史提供新架構
說明支撐與決定經濟體系成就的制度結構,以及制度結構的變遷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諾思,通過《經濟史的結構與變遷》,嘗試處理經濟史的核心問題,解釋支撐和決定經濟體系的制度結構,以及此一制度結構的變遷。諾思認為要建立經濟史的分析架構,不能忽略專業與分工所需的成本,這些成本是決定政治及經濟體制的制度基礎。本書的理論架構和其他社會科學重疊,並且探討作為制度變遷基本要素的政治組織與意識型態。

《經濟史的結構與變遷》是對制度變遷研究的繼續。諾思在第一篇提出的理論指出,大部分的經濟史應該用一個新的模型重新塑造。在第二篇就正如此做,其中各章涵蓋從農業的起源到二十世紀,這一萬年的西方經濟史。用如此龐大的規模探討經濟史的理由,是因為要推進經濟史的解釋,必須有一個概念基礎。我們對過去的認識並沒有超越我們所運用的理論,而這種理論存在著嚴重的缺陷。本書的理論及隨後的歷史分析,將提供一個系統化檢視和檢定新假說的基礎,根據這些新的假說去尋找新的證據。


延伸閱讀:
道格拉斯‧諾思,《西方世界的興起》,
丹尼‧杜林,《1%:貧富不均,這才是全球經濟大危機!》
安格斯‧迪頓,《財富大逃亡:健康、財富與不平等的起源》
奧利弗‧哈特,《公司、合約與財務結構》

作者簡介:

道格拉斯‧諾思(Douglass C. North)
199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博士。曾先後任教於美國的兩所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與Washington University)經濟學系,並曾擔任美國經濟史學會會長。新經濟史的先驅者和開拓者,開創性地運用新古典經濟學和計量方法研究經濟史,並且深入制度分析,結合政治經濟分析,將財產權、國家、意識型態等重要元素用於理解經濟演進和經濟發展。主要著作有《西方世界的興起》、《經濟史的結構與變遷》、《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成就》等多本經濟史經典名著。

譯者簡介:

劉瑞華
清華大學經濟學系教授。生於1960年。1991年獲得美國華盛頓大學(Washington University)博士,在諾思教授指導下完成博士論文《財產權與政府收入:台灣土地改革的研究》(Property Rights and Government Revenue: A Study of Taiwan’s Land Reform)。自1991年起任教於清華大學經濟學系迄今。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