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的心 | 拾書所

開放的心

$ 211 元 原價 240

閱讀本書的最佳方式,
或許就是往下讀一兩句,停頓,思考與自省,
不需要太費力,因為每句話都極具震撼力。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集中營倖存者
在生死之間的愛與希望◎

✽每一天都是最後一天,每一刻都是新的起點✽

胸口上,突發劇烈的疼痛,
生死攸關,埃利.維瑟爾緊急進行開心手術。
在手術室裡,他相信,自己將墜入最終的死寂。

從生到死,充滿著情感、面容、記憶、對自己的質問、對上帝的探詢……
他發現了一切,卻不包含虛空。
他獲得有關存在與使命的思索成果。
重獲生機。

這位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集中營倖存者、《夜》一書的作者、
堅持不懈宣揚博愛寬容的大使、博學多才的猶太人,
在出院之際,心中唯一堅信的是他的信念。
他將「打開的心臟」視為一種隱喻,
寫下了穿越隱形之牆的篇章。

2011年6月,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集中營生還者埃利.維瑟爾,突然被診斷罹患心臟急症,性命危在旦夕。他只能匆匆與妻子、兒子道別,然後立刻被送入開刀房,進行開心手術。

「打開的心臟」成為身為人與信仰者的信念隱喻。他回顧無法言說的過往,集中營裡相伴不離的父親、妹妹牽著母親時的面容,以及婚姻、孩子、孫子女帶來的生命禮物。對於寫作、教學、公眾事務,對於記憶與倖存者,他做的足夠嗎?他不斷詢問上帝,將引領他往何處?人類是否還有希望?

透過類似內心日記的短文,維瑟爾寫下關於希望與絕望的思考,對於愛、懊悔與信仰的探索,為自己與時代進行一場總結算,完成這部深觸人心的作品。

跳脫日常生活中被日子追著跑的慌亂,維瑟爾將我們的目光引導至生命核心。書中充滿塔木德智慧,帶領讀者去體會,何謂「每天都當作生命的最後一天活著」。

埃利.維瑟爾:
● 如果人生不是一場慶典,何苦念念不忘?如果生命不是對他人的奉獻,在人世間又有何事可做?
● 死亡並非為了引導我們而強加到我們身上,唯有生命才能指引道路。
● 我害怕死亡嗎?我不是曾與死亡共存,甚至活在死亡之中嗎?為何我現在卻對死亡心生怖懼?
● 猶太法典上的一位智者說:「你活著,必須如同明日可能死去一般。」我遵照著如此的建議過日子嗎?
● 無論問題是什麼,冷漠與屈從皆無法成為答案。
● 我們既無法接受有上帝存在的奧許維茲,也無法接受沒有上帝存在的奧許維茲。那麼,要如何去理解祂的沉默不語?
● 每個人都需要在成人的暴力與孩童的微笑之間、在仇恨的醜惡與反對仇恨的願望之間,進行選擇。
● 我們有責任將文字變成理解的工具,而不是蔑視的載體。
● 每一刻都是一個新起點,每一次與人握手都是一個承諾、一個表示內心平和的記號。

作者簡介:

埃利.維瑟爾 (Élie Wiesel)
1928年9月30日出生於羅馬尼亞,2016年7月2日逝世於美國紐約。

他是作家、教師、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集中營倖存者。

二次大戰期間他與家人被納粹送入集中營,父母和小妹罹難,他和兩位姊姊生還。1945年美軍進入集中營,營救受害者,維瑟爾當年17歲。戰後他前往法國,於巴黎索邦大學完成學業,並擔任數年猶太報紙記者。

1958年出版第一本自傳著作《夜》(La Nuit)(原有800多頁,後來縮短為100多頁),描述他與家人在納粹集中營的遭遇,影響力與《安妮的日記》齊名,是美國和許多國家高中生與大學生必讀教材,以及研究納粹與二次大戰歷史資料。

戰後有十年的時間,他一直無法提筆寫下集中營的恐怖經歷,因為找不到文字形容那樣的絕望。《夜》成為維瑟爾日後創作的基礎,文學與非文學著作近60本,多以法文寫作。他持續創作與演講,關心猶太人與其他受迫害族群的處境,呼籲世人譴責暴力與仇恨。

1963年成為美國公民,1978年起任教於波士頓大學,1979-1986年擔任美國大屠殺紀念館委員會主席,1984年獲頒國會金質獎章,1992年獲頒總統自由勳章。

1986年榮獲諾貝爾和平獎。諾貝爾獎委員會讚譽他是「人性的使者」、「充斥種族歧視世界中的重要精神領袖」。維瑟爾領獎時致辭表示:「不管世上何時何地有人類受苦受辱,我發誓永不沉默。我們一定要選邊站。保持中立只會助長壓迫者,而非受害者;沉默只會鼓勵暴虐者,而非遭受折磨的人。」

譯者簡介:

沈台訓
清大社人所畢業。自由編輯與書籍翻譯。譯作有《雨傘小販溺水事件》等。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