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介入空間:都會裡的藝術創作(增訂新版) | 拾書所

藝術介入空間:都會裡的藝術創作(增訂新版)

$ 315 元 原價 420

藝術家應該挑戰不可能,且持續嘗試這樣的創作;「不可能」不是無法克服,關鍵在於切入角度。許多作品被孕育並且引發一些生活經驗,如果沒有它們,我們在這個世界的生活將過於貧瘠。
——卡特琳.古特 Catherine Grout

本書作者長期在公共空間策劃展覽活動,將公共空間的定義,從公共廣場拉到我們所在、與他人同在,並且相互交流的地方。交流的前提是身體、感官體驗,因此藝術等於在創造一個可以公共分享的場域。作者認為,公共藝術是一種揭露多元經驗與感性的創作形式,所以瞬間、即興、短暫停留的視覺性、抽象感知或事件性創作,有形、無形作品都可屬之,這樣的觀點提供我們一個很不同的認知視野。書中從不同角度探討藝術、空間與人的關係,以及藝術家計畫中參與、介入與合作的多種形式,藉由不同案例提供了更多元的操作模式與議題。

作者簡介:

卡特琳‧古特

法國里爾國立景觀與建築高等學院(Ecole nationale supérieure d'architecture et de paysage de Lille, ENSAPL)美學教授,日本東京慶應義塾大學客座教授(2002-2003)、ENSAPL設計 / 城鄉 / 歷史研究室研究員、Japarchi法語區日本文化研究網絡成員(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亞洲世界研究所)、「跨界看景觀」計畫協同研究員(2005-2007)、京都九条山藝術村受獎人(1994-1995)。

長期從事城市公共空間展覽的策劃:法國翁根勒本市(Enghien-les-Bains)當代藝術雙年展(1994-2004)、台灣竹圍環境藝術節(2002)、日本東京慶應義塾大學(2002)、義大利波扎諾(Bolzano)Ar/ge 美術館(2006),或是在博物館裡的展出,如巴黎近郊的薩伏瓦別墅(2007)。2003-2004年她曾受委託擔任法國史特拉斯堡市雙河公園五件公共藝術作品設置的總策劃人。著有《藝術介入空間》、《重返風景》等關於藝術、公共空間與景觀的書籍。

譯者簡介:

姚孟吟

法國第八大學社會學系博士候選人。1998年自法國返台後一直在文化藝術圈裡活動,先後參與國內外藝術村、閒置空間文化再造、藝術介入空間等研究與概念推動,也是《藝術創作與交流的磁場——全球藝術村實例》(文建會,1999)、《文化空間創意再造———國外案例彙編》(文建會,2002)、《從邊緣建構另類美學——竹圍工作室12年》(竹圍工作室,2008)的聯合作者。翻譯對她來說是一項傳遞知識的天職,譯有《藝術介入空間》(遠流,2002)、《創意臺北,勢在必行》(臺北市都市更新處,2012)、《創意平台:臺北,邁向城市3.0》(臺北市都市更新處,2013),以及《閱讀設計的13個關鍵課題》(遠流,2015)等書。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