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脈曲張,真的不是小毛病 | 拾書所

靜脈曲張,真的不是小毛病

$ 300 元 原價 380

年齡和地心引力,是腿部血液循環的兩大敵人;年過40歲後,體力大不如前,想要預防或改善靜脈曲張,就得鍛鍊小腿肚的肌肉,重複收縮與舒張,就可將下半身的靜脈血液,源源不絕的輸送回去。

全書精彩圖文並茂,讓大家對靜脈曲張這個疾病,易讀好懂。

傳統的靜脈曲張手術讓患者視為畏途,不少人因害怕開刀而不敢就診,長期下來可能因皮膚潰瘍、深部靜脈栓塞、肺栓塞等疾病,威脅到生命的安全。而現在新的門診手術,病人是當天便可解決問題回家的。

流行病學統計:約有2%的年長民眾有嚴重的靜脈曲張,換算起來影響並不亞於痛風及洗腎!門診時常見患者小腿皮膚已經搔癢、硬化、潰瘍出血才來就醫,以目前最先進的技術雖然可以治療,但卻無法百分百完全恢復原狀,真的是很可惜。

作者楊志勛醫師認為:過去醫學著重在研究糖尿病及動脈栓塞,事實上超過70%的足部潰瘍,是靜脈疾病所造成。流行病學研究發現,大約有2%的中老年人,因患有靜脈功能不良而引起皮膚潰瘍。當新的靜脈曲張醫療,可以讓患者獲得迅速和不害怕的治療時,身為醫師,更該與患者做好術前術後的建議與溝通。

靜脈曲張在各年齡層都有,細細的微血管擴張在20歲以後就會慢慢的出現。許多男性患者是從事餐飲行業,必須長時間的站立,女性患者有許多是二個小孩以上的媽媽。在我的門診的統計中,絕大多數扭曲變形的靜脈瘤患者都是50歲以上,而且是隨著年紀越來越多,越來越嚴重。

常常病人先來就醫求診,幾次之後會帶著父母兄弟姐妹一起來。有明顯家族史的病人因為血管瓣膜較為鬆弛,年紀輕輕時就可能會青筋外浮,是屬於容易出現嚴重併發症的高危險群。根據美國文獻調查,如果靜脈潰瘍是發生在40歲以前,這一群的患者大部分都有家族遺傳。

初期的靜脈曲張常無任何症狀,只有在大腿和小腿肚有隱約浮現的靜脈,或是像蜘蛛網一樣的血管擴張。雖然早期並沒有任何徵兆,但隨著時間,其實大部分的病患自己多少都能察覺到異樣,輕微的腳部腫脹、酸痛、無法久站等等,只是不願意去面對而已。雖然發病有早晚,病程進行有快慢,但終究會隨著年紀逐漸嚴重。

當小腿肚摸得到隱約浮出的靜脈瘤後,再醞釀3-5年,病況就會全面向下蔓延,影響到整個腿部和腳踝,緊接着出現中重度的不適症狀,疼痛腫脹、小腿肌肉痙攣、皮膚搔癢濕疹、發黑硬化隨之而來,一點小小外傷,就容易出現潰瘍,造成生活上極大的不便。約有2%的中老年人有嚴重型的靜脈曲張,換算起來影響超過20萬國人;其中女性便佔了七成以上。除了外觀困擾,還有很多病人因害怕開刀而不敢就診,往往拖到靜脈破裂出血,迫不得己才求醫。長期下來更有可能因深部靜脈栓塞、肺栓塞等疾病,威脅到生命的安全。

作者簡介:

楊志勛
現任:
長庚紀念醫院皮膚科教授、主治醫師
資歷: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長
台北長庚紀念醫院皮膚科科系主任
台北長庚紀念醫院美容醫學中心主任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皮膚外科研究員
日本東京虎之門醫院皮膚外科研究員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