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並無法脫離社會而單獨存在,博物館本身並無意義,是社會賦予了它的意義,因此,社會變遷而博物館範型也會跟著變動。」無論是各類型的博物館:歷史是社會事件的縮影、藝術是社會中美的展現、科學是社會形構的原理,都與社會息息相關產生互動關係。
本專書是藉由社會文化理論對於博物館進行考察研究,提出一個反思及批判性的觀點,以更深入的剖析台灣地區的博物館現象,像是:(1)政治現象:各地方許多博物館是被政治的邏輯所生產出來,而變成蚊子館;(2)經濟現象:古蹟是以空間保存來記錄歷史,但是在再利用時卻經常出現與當時指定為古蹟時,所保存的歷史文化價值無關的經營方式,尤其是後現代社會中復古符號表層消費的風格餐廳;(3)空間現象:博物館與地方居民生活脫節,甚至發生矛盾、衝突的情形;(4)時間現象:博物館的展品從各地去脈絡化蒐集至同一個展區空間,又再現及脈絡化等。
從台灣及全世界各地共計數十個博物館,在現場進行的田野調查案例中,指出博物館一直是一個意義與價值的再現場域,博物館本身再現了社會知識範型;博物館內的物件本身並沒有價值與意義,是詮釋工作再現了物件的生命,因此,博物館呈現的真實性是再現的真實性。
本專書同時指出博物館過去經常是外來文化的產物,憂心對於地方本土文化的衝擊,進而翻轉並提出許多地方重要的宮廟,應該視為台灣本土化的博物館範型,最後,並提出一個「博物館社會運動」的路線。
本專書從古典社會學引用到近期文化研究理論,希望透過社會文化理論開啟博物館研究的另一個視野。
本書特色
本書具原創性,開啟社會學一個新的研究領域。
本書具經典性,為全世界少數的博物館社會學專書研究。
適合閱讀領域
從事社會學、文化研究、文化行政、藝術行政、博物館行政、社區營造等領域之政府部門人員、產業界工作者、學術研究者及師生。
作者簡介:
廖世璋 博士
現任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專任副教授
學經歷簡介
現任學術期刊編輯委員及審查委員、國家考試委員、公共工程委員、政府促參委員、公共藝術委員等。曾兼任中原大學、文化大學、空中大學等校,曾任政府文化部門、記者、廣告公司、規劃顧問公司及事務所、出版企劃、專欄漫畫作家等,歷練於產官學三界,亦具有國家專業技師執照及公務人員高等考試資格等。
專長及興趣:文化政策、文化行政、文化研究、博物館經營、博物館策展與展示、文化創意產業、地方文化產業、社區營造、地方品牌行銷、藝術文化園區經營與規劃設計、歷史聚落及古蹟保存再利用、都市設計、地方藝術節慶、公共藝術、社會空間與都市文化研究等。
曾出版「地方文化產業研究」、「文化創意產業」、「光瑜伽」、「都市設計應用理論與設計原理」等著作,以及一些學術期刊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