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特色:
◎慰安婦議題中,最受矚目的一本書
◎更全面的理解,才是療傷的起點。
◎本書出版後,作者朴裕河教授遭到首爾地檢署起訴,理由是毀損韓國慰安婦的名譽。如果,「呈現另一種聲音」被視為犯罪嫌疑,這是否已構成學術自由的壓迫?
◎好評推薦
薛化元 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教授
吳叡人 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研究員
內容簡介:
五十多名倖存的慰安婦阿嬤之中,其實有許多人抱持不同的意見,但這些當事人的意見卻一直鮮為人知。如果真有「不一樣的聲音」,為何我們從來都聽不到呢?
─朴裕河
二戰期間,日本帝國在戰場設置慰安所,並動員了殖民地女性成為慰安婦。一九九○年代,被遺忘的慰安婦議題爆發,日本的戰爭責任被重新檢視。但經過了二十多年後,日韓兩國對於「朝鮮慰安婦」議題始終難以形成共識,更遑論解決方案。
朴裕河教授關注慰安婦議題多年,她認為日本帝國不能也不該迴避其責任,但要解決此一爭議,必須將不同的理論梳理清楚、徹底理解脈絡,才能找到解法。本書參考了訪問紀錄、歷史文書等資料,鉅細靡遺描述了慰安婦議題的各種面向,並據此回應不同立場的言論。作者試圖提出一個新的理解架構,容納更多被排除在主流慰安婦敘事以外,不被聽見的聲音。
作者簡介:
朴裕河
一九五七年生,韓國世宗大學日本文學科教授。研究領域為日本現代文學、思想研究,譯有夏目漱石、大江健三郎、柄谷行人等人的作品。著有《超越反日的民族主義》(河出書房新社,二○○五年)、《追求歷史的和解:教科書、慰安婦、靖國與獨島問題》(平凡社,二○○六年)
譯者簡介:
劉夏如
台大歷史系畢業,東京大學總合文化研究科國際社會科學專攻博士課程修了。歷任東京大學教養學部TA、日本學術振興會特別研究員、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共同研究員等,現為玉山社「亞洲新思維」企劃主編、內容力(Power of Content)公司出版顧問。 除譯介日本人文社會科學作品外,從台灣的視點出發,考察日本現狀與台日關係,相關評論散見《新新聞》、《想想論壇》、《信傳媒》等。近年特別著力於台灣慰安婦問題的研究,並發表一系列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