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文學獎及布克獎得主,威廉•高汀的第五本小說。
★奉上帝的旨意,無惡不作。繼《蒼蠅王》之後,再一次將「人之惡」展露無遺,包裹在信仰與神諭的糖衣之下,沒有什麼不能犧牲。
當時有三種人:有逃跑的,有留下的,還有融入其中的。
「簡而言之,就是很棒。」──弗蘭克.克莫德(Frank Kermode)/《紐約書評》
「精湛……這本書堪稱經典。」──《星期日電訊報》
「引人入勝的故事。」──《紐約時報書評》
喬斯林總鐸看見異象,深信自己受上主召喚,必須在大教堂頂端加蓋一座尖塔。然而,這座大教堂在建造之初就缺乏堅實的地基,因此,監工焦急勸告總鐸大人此事萬萬不可行。沒想到,建造尖塔的工程照樣開工了。八角形建築往上一層又一層地堆疊,石柱因為承受不住重量而發出哀鳴,教堂底下的土地也開始游移。情勢越來越險峻,教堂陰影籠罩之下的世界也益發黑暗。對於喬斯林總鐸來說,更是如此。
威廉•高汀的《教堂尖塔》是一幅強大的黑色肖像,深刻描繪人類的堅強意志力,以及因人類的愚昧而一手造成的遺憾。
作者簡介:
威廉•高汀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布克獎得主
★被《時代雜誌》評選為1945年以來、最偉大的50名英國作家之一
近代最有想像力和獨創性的作家之一
威廉•高汀於一九一一年九月十九日出生於英國西南部康沃爾郡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他的父親是馬堡中學的高級教師,政治上比較激進,反對宗教,信仰科學;他的母親則是爭取婦女參政的女權運動者。高汀自小愛好文學,長大後他雖遵從父命進入牛津大學學自然科學,讀了兩年多以後,仍然選擇了自己的道路,轉攻他深感興趣的文學。一九三四年他發表了處女作:一本包含二十九首小詩的詩集(麥克米倫當代詩叢之一),但這本小小的詩集沒有受評論界重視。
畢業後他曾在倫敦一家小劇團裡當過編導和演員,這段經歷給他的印象並不好,高汀自稱這四年白白浪費了。後來他成了家,在英國南部城市索爾茲伯里一所教會學校教書,可惜安穩日子沒過幾天,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了。
高汀應徵入伍,當了五年海軍,升到中尉。他參加過擊沉德國主力艦「俾斯麥號」的戰役、大西洋護航和一九四四年諾曼第登陸。戰後,他雖然重拾過往生活,回到那所教會學校執教。但戰爭卻在他心裡留下無法磨滅的殘酷烙印。高汀說:「經歷過那些歲月的人如果還不了解,『惡』出於人猶如『蜜』產於蜂,那他不是瞎了眼,就是腦袋有問題。」而這個觀點,像一根紅線般貫穿他的所有創作。
一九四五年到一九五四年,近十年間,高汀邊教書,邊不斷地思考和寫作,他潛心研究希臘文學和歷史,試圖尋求人生的答案;在此期間他完成了四部小說,雖然都沒有問世,但也為他日後的創作積累了經驗。《蒼蠅王》一開始的命運也很坎坷,曾被二十一家出版社拒絕,好不容易才於一九五四年出版。
《蒼蠅王》出版後頗獲好評,英國小說兼批評家福斯特(E. M. Forster)把《蒼蠅王》評為當年最佳小說;英國批評家普里切特(V. S. Pritchett)稱高汀為「近代最有想像力、最有獨創性的作家之一」。尤其到了六○年代,《蒼蠅王》一躍成為大學校園裡的暢銷書,在英美學生中廣泛流傳,並曾搬上銀幕。現在,《蒼蠅王》已被列為「英國當代文學的典範」,成為英美大中學校文學課的必讀書。
一九八○年,高汀以《啟蒙之旅》獲得布克獎;一九八三年,高汀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瑞典文學院聲稱,這是「因為他的小說用明晰的寫實主義的敘述藝術和多樣、具有普世價值的神話,闡明當今世界人類的狀況」。綜觀高汀的作品,《蒼蠅王》無疑是其中最重要、也最具影響力的代表作。
一九八八年,他被冊封為爵士。一九九三年夏,於家中辭世。
相關著作如:
小說
《蒼蠅王》(Lord of the Flies)
《繼承者》(The Inheritors)
《品契.馬丁》(Pincher Martin)
《自由落體》(Free Fall)
《教堂尖塔》(The Spire)
《金字塔》(The Pyramid)
《蠍神》(The Scorpion God)
《黑暗之眼》(Darkness Visible)
《紙人》(The Paper Men)
《啟蒙之旅》(Rites of Passage)
《短兵相見》(Close Quarters)
《潛藏之火》(Fire Down Below)
《前往地球盡頭》(To the Ends of the Earth)
《雙舌》(The Double Tongue)
散文
《溫泉關》(The Hot Gates)
《移動目標》(A Moving Target)
旅遊
《埃及日記》(An Egyptian Journal)
戲劇
《黃銅蝴蝶》(The Brass Butterfly)
《蒼蠅王》(Lord of The Fl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