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庫斯(Smangus)位於新竹縣尖石鄉後山,屬於泰雅族的馬里闊丸群,地理位置遙遠,直到1980年始通電,不僅是台灣最晚有電的地方,也是唯一實施社會主義式合作共生制度的部落。族人堅持回歸泰雅族共享傳統,猶如面對資本主義與原住民邊緣化處境的拉鋸與對抗:一面是部落口語文化傳承與認同;另一面是無所不在之現代媒介的影響與滲透。
本書從作者2009年投入拍攝紀錄片之跨文化的「遭遇」(encounter)為起點,以民族誌研究者深入田野之第一人稱的內觀經驗,構連外觀的理論與分析,書寫部落歷經口語、書寫、電子文化之媒介化口述歷史,並描繪族人如何「守住泰雅的聲音」之行動者身影。
這不只是司馬庫斯的媒介化故事,也包含讓你、我思考的線索。
作者簡介:
長期擔任記者、電視新聞雜誌與紀錄片製作人,近年專注紀錄片創作,並且自我沈澱拓展學術能力,於世新大學取得傳播博士學位。熱愛影像紀錄,關心鏡頭前後互動的人與人情,更相信紀錄片帶來改變的力量。
紀錄片作品包括公視《返家八千里 黑面琵鷺》(2009)、《司馬庫斯》(2011);《商業周刊》首部院線紀錄片《台灣黑狗兄》(2013),以及擔任《老鷹想飛》(2015)製作顧問,並主筆撰寫雜誌封面故事「消失的老鷹」,榮獲亞洲卓越新聞獎之卓越環境報導獎。
因為多年與司馬庫斯部落交往互動,馬賽頭目取了泰雅名字「Waring」,中文意思是「打包」,並有「整裝待發」的意義。此一寓意深長的名字,猶如人生的隱喻,形容我們不斷把過去的經驗打包,接著整裝出發。這本著作即是個人將紀錄片延伸為學術書寫的重要歷程,既是終點,也是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