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舊的學術實作與思考慣習
以細緻的個案研究作為建構新知識
以及為臺灣社會尋找出路的堅實出發點
新自由主義又稱金融資本主義,因為金融經濟主要制度與機制的運作,以及資本新分類的浮現與流通,往往滲透到社會文化各個層面,成為其轉變背後的動力。這不僅造成社會文化現象的金融化趨勢,使具有自我認同與主體性的工作取代勞動,更塑造出新的人觀、主體性、知識及認識世界方式,同時,它更促使超越既有族群、民族國家以及社會文化等界線的新秩序逐漸浮現。
作者簡介:
黃應貴(主編)
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人類學博士,現任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特聘教授。長期從事台灣原住民中的布農族研究,著有《反景入深林:人類學的關照、理論與實踐》、《人類學的評論》、《人類學的視野》、《布農族》、《台東縣史.布農族篇》、《「文明」之路》三卷等書,主編《人觀、意義與社會》、《空間、力與社會》、《時間、歷史與記憶》、《物與物質文化》、《21世紀的家:台灣的家何去何從?》、《日常生活中的當代宗教:宗教的個人化與關係性存有》、《21世紀的地方社會:多重地方認同下的社群性與社會想像》(與陳文德合編)等書。
鄭瑋寧(主編)
英國愛丁堡大學社會人類學博士,現為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助研究員。長期關注魯凱人的社會、歷史與文化,研究專長為人觀及性別與親屬、工作與資本主義的人類學研究,近年研究視角觸及情感、存有、美學以及知識本體論等課題。著有論文多篇。
吳宗昇
東海大學社會學博士,現任輔仁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卡債受害人自救會顧問、輔仁大學社會企業研究中心研究員。研究領域:經濟社會學、金融社會學、社會企業等;相關著作有〈公益創投嘗試與探索:公益2.0案例的SROI成效評估〉、〈許一個太平盛世?卡債的社會傷害與未來動態〉、〈資訊的重量:台灣股市的社會構造〉等論文。近年來主要的研究興趣聚焦於消費金融與貧窮之間的關係,以及社會經濟組織的效益評估。兩個主題的共同方向是想尋找經濟、金融與社會關係的運作機制,希望能更理解緩解社會問題的知識技術方案。
夏傳位
清華大學社會所博士。現職為中研院社會所博士後,清大社會所、輔仁大學社會系兼任助理教授。研究興趣為台灣的新自由主義現象,曾任職於工運組織與金融業工會,著有《銀行員的異想世界》、《禿鷹的晚餐》、《塑膠鴉片》等書。
蔡侑霖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賓漢頓分校社會學博士,現任國立東華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研究關懷著重於當代臺灣新自由轉型下的發展計畫以及在地社會的回應,另外也關切當代經濟主體與另類經濟的探索,以及晚近大學社會實踐與創新團隊實際執行計畫操作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