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人類學(上下冊) | 拾書所

童年人類學(上下冊)

$ 948 元 原價 1,200

養兒育女真有個萬用的法則嗎?
本書從生育、養育、教育談到遊戲、工作,
以古希臘、埃及到今日歐美、非洲、東南亞、台灣等兩千筆案例,
帶領讀者重新思考孩子的價值、為人父母的意義。


◎本書榮獲2015年美國圖書館學會《選書》「傑出學術著作」獎。

蘭西把我們從深受束縛與文化限制的童年概念中解放出來……他讓我們得以對當今的中產階級兒童置身其中的那種壓力過大、安排過度而且商業化過頭的世界想像出不同的選項。──明茨,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教授,著有《哈克的木筏:美國童年史》

當非洲孩童在工廠賺錢與在街頭討生活,歐美孩童卻處於完美的萬聖節裝扮與過度營養之中。在這極端的兩個世界裡,一邊擁有太少的童年,另一邊卻有太多的童年,那一種才是人類社會的普遍狀況?好壞真有絕對標準?

◆兒童是寶貴、天真而且異常可愛的小天使
如何看待孩童深受文化的影響。在人類漫長的歷史上、在今日世界大部分地區裡,看待孩童的方式都與現在的我們所熟悉的不同。大多時候,他們不是小天使,而被視為私人財產或是沒有用處的累贅,直到他們成長為有用的人,或被社群接納。

◆對兒童來說,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糟的時代
今日為了孩子,從萬聖節的可愛裝扮到童書繪本的教案步驟,家長都全心投入。但在不久前,萬聖節還帶有讓孩子走出家門去試膽的用意。而比起引導學習,主動觀察更是動物與人類社會的主流。在許多社群中,透過學習與考驗,才能使孩子成為被族人接受的一員。但今日我們安排好所有的一切,孩子依據教案或是家長提出的模式去學習、玩耍。嬰兒在一出生時即被家人接納,看似過著更輕鬆、快樂的生活,卻是剝奪了他們為求生存而發展的觀察力、主動性、社會化能力。於是,當今日家長抱怨孩子長大後沒有責任感,啃老族日增時,或許該反思的是大人對待孩子的方式,那不一定是極端的過度保護,而是原本眾人以為好的教養方法。

◆我們處在「怪異」社會發展出來的教養方式中
作者從古埃及、希臘羅馬到今日的歐美、非洲、大洋洲、台灣等數千筆資料歸納出,人類看待、教養孩童的那些看似不太「正常」的方法,像是老人至上、或不把幼兒當人看,才是「普遍的模式」。今日以歐美為中心的「怪異」社會發展出許多教育方式與心理學、教育學理論,試圖把孩子養得更好。不過這些百年來發展出的教養方法,在歷史上僅占了很短暫的一段時間,卻成為今日親職教養的主流,其實它們需要不斷反思與驗證,而且也不見得正確。

◆懷疑自己的教養方法前,先看看大多數人類都怎麼做……
當我們把養兒育女視為父母的責任時,不妨看看其他社會,你會發現有些地區親友照顧小孩的時間遠比父母還多。本書的人類學案例,足以否決許多看似全人類通用的學說,提供更全面的視角,使目前心理學、教育理論獨霸的現象得到一些平衡。下次對自己的教養與看待孩子的方式產生質疑時,或許,不必急著懷疑自己沒有盡到作父母的責任,因為大多數人類都不是這樣。

作者簡介:

大衛.蘭西David F. Lancy 
猶他州立大學的人類學榮譽教授。編撰過數本探討童年與文化的著作,包括《認知與數學的跨文化研究》(一九八三)、《研究兒童與學校》(二○○一)、《在母地玩耍:兒童學習的文化慣例》(一九九六),以及《童年學習的人類學》(二○一○)。曾兩度擔任富爾布萊特學者,主要的田野經驗包括賴比瑞亞、新幾內亞和猶他州摩門教。2011年獲猶他州立大學頒發傑出學者獎。其主要學術資歷都不在主流的學術重鎮,也非理論型的作者,但其作品皆由重要的學術出版社發行。
相關著作:《童年人類學(上)》《童年人類學(下)》

譯者簡介:

陳信宏

專職譯者,曾獲全國大專翻譯比賽文史組首獎、梁實秋文學獎及文建會文學翻譯獎等翻譯獎項,並以《好思辯的印度人》入圍第33屆金鼎獎最佳翻譯人獎。近期譯作有《1491:重寫哥倫布前的美洲歷史》、《世界為何存在?》、《愛的進化論》等書。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