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史學的世界觀:從宮布利希與葛林柏格到阿爾珀斯及克勞斯 | 拾書所

藝術史學的世界觀:從宮布利希與葛林柏格到阿爾珀斯及克勞斯

$ 498 元 原價 630

這些書形塑了藝術史!
20世紀16本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史書籍之評論集


「也許所謂的藝術史並不存在,存在的只是藝術史學者,而到最後留下的只剩他們的著述……本書所探討的藝術史經典著作不僅共同描繪出這個領域的面貌,也證明了這個領域在今日瞬息萬變的時代中作為理解與保存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物件的方式,有其不可或缺的重要性。」
——藝術史學者 約翰-保羅.史多納John-Paul Stonard

本書內含十六篇充滿洞見的文章,針對二十世紀十六本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史書籍提出了精闢評論。這些文章分別重新思考這些重要文本,指引讀者穿越令人望之生畏的藝術文獻迷宮,提供一份解讀藝術史的路線圖。
從佩夫斯納堪稱現代主義準則的《現代運動先驅》、巴爾關於馬諦斯的知名專著,到宮布利希的《藝術與錯覺》,也包括於1961年出版時在藝術史領域引發劇烈震撼的葛林柏格之《藝術與文化》,以及羅莎琳.克勞斯將結構主義與後結構主義思維引介至藝術史研究的《前衛藝術的原創性和其他現代主義神話》……
這十六本書的內容涵蓋了中世紀建築到馬諦斯的作品,以及拜占庭聖像繪畫到後現代主義等各種主題。許多藝術史概論都是從理論與方法的視角介紹這些主題,本書則著重選取那些不斷形塑藝術史、具有指標性意義的出版品,以及這些文本背後的人物與故事。
十六位評書人皆為著名的藝術史學者及策展人(如《藝術力》作者Boris Groys、《塞尚》作者Richard Verdi),他們以後學角度對前輩著作之方法論、思想與師承脈絡,以及其著作對之後藝術認知及書寫的影響等面向,做一引薦與定位的彙整,也為想一窺藝術史複雜面貌的讀者規劃出廣博卻清晰的索引。

本書特色:
1.收錄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十六本藝術史書籍的評論文章
2.所選書籍皆為奠定現今各藝術史主題、研究法之經典
3.十六位評書人皆當今學界龍頭學者與策展人(如《藝術力》作者Boris Groys、《塞尚》作者Richard Verdi等16人)
4.本書是一份閱讀藝術史的分類地圖,提供大眾一條有助於走出那些常令人避之唯恐不及的藝術文獻迷宮的通道。
5.主題從中世紀建築到馬諦斯、從拜占庭風格人物畫到後現代主義。以後學角度對前輩著作之方法論、思想及師承脈絡,以及其著作對之後藝術認知及書寫的影響等面向,做一引薦與定位的彙整,為想一窺藝術史複雜面貌的讀者規劃出廣博卻清晰的索引。
6.本書所羅列主題之研究方法及主題除了發展出許多不同的歷史詮釋之外,更被運用在現今文創產業鏈中,扮演著價值創造及批評的雙面角色。在於史料的學習、方法的運用之外,對於現今文化世界深層結構的理解更是不可或缺之寶鑑。

作者簡介:

理查.雄恩Richard Shone
《伯靈頓雜誌》(Burlington Magazine)的編輯。著有若干探討法國與英國藝術的書籍,包括《布魯姆斯伯里肖像畫》(Bloomsbury Portraits, 1976)、《後印象派畫家》(The Post-Impressionists, 1979)、《華特.席格》(Walter Sickert, 1988),以及《阿爾弗雷德.希斯萊》(Sisley, 1993)。他曾為「聳動」(Sensation, 1997)這檔於倫敦皇家藝術研究院舉辦的展覽撰寫畫冊專文,並為泰特美術館策劃「布魯姆斯伯里藝術展」(The Art of Bloomsbury, 1999)。

約翰-保羅.史多納John-Paul Stonard
藝術史學者,曾任《伯靈頓雜誌》特約編輯。他的著作《斷層線:1945-55年的德國藝術》(Fault Lines: Art in Germany 1945-55)於2007年出版。曾擔任倫敦科陶德藝術學院的客座講師,並於2010至2011年間任職華盛頓特區國家藝廊的資深研究員。他廣泛發表著述,主要探討德國和英國的現代與當代藝術,並定期為《伯靈頓雜誌》、《泰晤士報文學副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與《藝術論壇》(Artforum)撰寫文章。

譯者簡介:

王聖智
台灣大學政治系國際關係組,德國柏林自由大學政治學博士。曾任政治大學國際研究英語碩士學程兼任助理教授,著有Transatlantic Space Politics: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above the Clouds (London: Routledge, 2013)及國際期刊論文;譯有《如何看懂雕塑》、《策展人工作指南》(典藏藝術家庭出版)。現為眾多藝術、學術與政府機構特約譯者。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