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婚前,結婚後:成長與改變 | 拾書所

結婚前,結婚後:成長與改變

$ 246 元 原價 280

婚姻問題是性格問題,而性格與早年成長背景有很大的關係。
婚姻是成長的機會,是人要離開父母與配偶結為一體,長成真正獨立自主的男人與女人。

要結婚的每個人都帶了一個「家」的標準進入婚姻生活,他們不知道還有無數的家庭在過不一樣的生活,好像世界上只有我那個原生的家才是真正的標準。

任兆璋修女1975年成立華明心理輔導中心,「夫婦懇談週末營」和「新婚之路」等活動開創了家庭輔導的先河,而婚姻輔導團體,讓夫妻在團體中學習接納自己的限度與弱點,化解早年的傷害感受,肯定自我價值,才有力量接納、尊重雙方背景帶來的無能與無奈,進而達到無論患難貧病都能支援對方境遇,而享受美滿的婚姻。

本書累積任修女四十多年婚姻諮商的智慧與精華,是婚前男女必讀的健心書、婚後夫妻的強心書,更是待婚兒女之父母的安心書。

作者簡介:

任兆璋修女(1923-2006)祖籍江蘇宜興,生於北京,長於上海。幼年喪母、旋又喪父,與其弟幸得繼母撫養成人。入上海震旦大學專攻經濟,在學期間接觸天主並得其精義,於1944年領洗入教。旋即認識新到達上海的社會服務修女會,為修會神恩深深吸引而加入,矢志獻身天主。

任修女初入修會階段,共產黨已驅逐外籍傳教士,軟禁本國神職人員;欲完成修道意願必須另覓他途。經過漫長八年艱辛地輾轉逃難、偷渡至香港、等待簽證,終於在1959年到達美國加州社會服務修女會總會之初學院,得以正式接受初學培育。於1961年發初願,以「我生活、不是我生活,而是基督在我內生活」為座右銘,奉行不輟。

1965年奉派至台灣,在板橋中華聖母診療所開始了當時甚少人知的醫療社會工作,並從事本堂牧靈服務。1967年回洛杉磯總會,並於5月14日聖神降臨節誓發終身聖願。返台後於1968年在耕莘醫院開創社會服務部,並於1973年與同會姊妹沈承昭修女引進及推展「自然調節生育法」,推廣「美滿家庭運動」至全台灣各教區。

任修女於天命之年回洛杉磯重返校園,1974年完成婚姻諮商碩士學位,返台繼續從事原有之本堂工作。於1975年協助創辦「聖母聖心會華明心理輔導中心」,推展「夫婦懇談會週末營」;並與台灣女修會會長聯合會合作,帶領中年、少壯、老年修女之身心靈整合「進修月」。再於1993年協助設立「聖母聖心會懷仁全人發展中心」,擴展服務。1994年協助開創社會服務修女會菲律賓之會院及工作。

2002年自懷仁全人發展中心退休後,將其過去演講之精髓整理出版了五本書及錄音帶《共修此生》(光啟,1997)、《孩子的心,我懂》(張老師文化,2000)、《愛的學習》(嘉豐,2001)、《結婚前,結婚後》(張老師文化,2002)、《任修女的親子學堂》(張老師文化,2006),讓更多人受益。

任修女在台灣開創的工作――
․1964年 Medical Social Work中華聖母診療所社會工作
․1968年 耕莘醫院社會服務部
․1974年 引進及推展NFP(自然調節生育法),成立台北教區美滿家庭服務中心
․1975年 協助創辦華明心理輔導中心
․1993年 協助設立懷仁全人發展中心
․1994年 協助開創社會服務修女會菲律賓會院及工作
․2002年 自懷仁全人發展中心退休,仍繼續個別諮商、婚姻與家庭輔導,及帶領成 長團體。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