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的歷史:從文明的初始到全球負債時代(經典增訂版) | 拾書所

債的歷史:從文明的初始到全球負債時代(經典增訂版)

$ 435 元 原價 550

「時代的啟示錄」          「全年最具影響力的書」     「讓人無法放下的一本書」
一部顛覆 5000 年人類債務歷史的開創性著作

以人類學之眼綜觀歷史全貌,抵抗不義社會的行動者
大衛‧格雷伯 David Graeber 帶你再次揭開債務的神祕面紗

● 在全民皆債的時代,徹底反省債務危機,重新將「人」放在重要位置
● 從人類學、經濟學、社會學、法學和人類行為切入,探討「債」的本質
● 新版後記,格雷伯闡述本書撰寫緣由及展望
● 新版推薦序,以不同學科角度回應格雷伯及本書研究

債務是了解現存金融體系的一扇門,是債務造就了今天的市場。我們都聽過「有債必還」,但面對美國這種負債大國,美元卻持續升值,並有銀行「債欠得越多,就不會完蛋」和「大到不能倒」的弔詭說法。是哪裡出了問題?這讓我們必須釐清:究竟什麼是債務?

經濟學家告訴我們一個神話:古早的人類活在一個以物易物的社會裡,為了方便交易,人們發明了金錢,接下來發展出銀行和信用。但人類學研究卻發現,早在貨幣出現前,人類就已經背負債務。原始社會的債務,是用來估量人與人、人與社會,乃至人與宇宙之間的關係。本書將回溯過去,探討人類歷史中犯罪和賠償、戰爭和奴隸、債務和贖罪的故事,試著揭開債務規則的神祕面紗。

格雷伯嘗試將歷史分成幾個階段:早期的農業帝國(3500-800 BC)、軸心時代(800 BC-600 AD)、中世紀(600-1450 AD)、大資本帝國時期(1450-1971 AD)以及現在的金融世界,並以人類學角度解析債務和人類社會之間的關係。譬如,國家或政府利用貨幣來控制社會,貨幣的作用便是度量債務,金錢的使用就像是龐大的記帳系統;當債務危機出現、引發戰爭,統治者便會摧毁這些帳簿,並將土地歸還它的擁有者,以紓解危機。

《債的歷史》是一部博學、宏觀,且能激發討論的作品。作者從人類學、經濟學、社會學,以及法學和人類行為等各種角度探討債務本質,並用「債務關係」嘗試重新書寫及詮釋人類的社會和歷史,也提供現代金融制度不同的反省角度。

作者簡介:

大衛.格雷伯David Graeber
美國人類學家,無政府主義者。2011 年占領華爾街運動的發起人之一,《美國商業週刊》稱他為該運動的重要精神領袖。他的論述將這場被視為擾人的街頭抗爭變成全球矚目的抗議運動。格雷伯發表的運動口號「我們是99%」(We are the 99 percent),為廣大失業人口發聲,深深撼動了長期由極富人口壟斷社會資源的美國。

格雷伯師承歷史人類學大師馬歇爾.薩林斯(Marshall Sahlins),曾任美國耶魯大學助理教授,英國倫敦大學金匠學院講師,現任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人類學教授。 2006 年在政經學院演講時,被譽為「型塑文化本質論述的傑出人類學家」。2011 年出版極具批判性的《債的歷史》,幾個月後更親身參與佔領華爾街運動,於學術界及公共參與上均受到廣泛注目,更被美國時代雜誌評選為當年度百大風雲人物之一。本書亦榮獲2012年美國文化人類學學會最佳專書獎。

格雷伯在臺灣的著作,尚有《為什麼上街頭:新公民運動的歷史、危機和進程》(商周,2014)、《規則的烏托邦:官僚制度的真相與權力誘惑》(商周,2016)等書。

相關著作:《為什麼上街頭?新公民運動的歷史、危機和進程》

譯者簡介:

羅育興

臺灣大學外文系畢,曾任影帶譯者、國貿經理、卡通動畫師。翻譯過的文類有:奇幻、科幻、偵探、文藝、經濟、傳記、童書、神祕推理、恐怖驚悚等作。譯作有《單車上的夏天》、《第十三個小時》、《我的吉普賽人生》、《異人兒》、《慾望酒莊》、及《咖啡神之雫》等。

林曉欽

臺灣大學政治學碩士,主修政治哲學、主要興趣為西方政治哲學史、當代思潮、族群政治等。現為自由譯者、編輯。譯有《橋:歐巴馬的生命與崛起》(大衛.雷尼克著)、《芬蘭教育這樣改!》(帕思.薩爾博格著)、〈社群主義對自由主義的批判〉(貝淡寧著)。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