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鄭石岩老師心靈成長系列睽違三年最新力作!
收錄過去發表於《張老師月刊》、《人間福報》多篇專文,
搭配相關新作,以「起動適應力」為主題集結成冊。
書名中的「起動」二字係指在日常起居方面,也就是生活各方面的適應力,而創意更是適應力的根源。
鄭石岩說:「有創意的人,在待人接物都較能保持心理平衡。
無論生活是順是逆,都能發揮效能,給自己帶來快樂、健康和幸福。」
◎當社會快速變遷,你必須不斷調適,適應力的關鍵在於「創意」:
‧創意→彈性(調適)→適應力。
有創意的人較有彈性,無論順境、逆境都能即刻調適。
因而培養較高的適應力。
‧如何從日常生活中拓展創意?從三方面著手:
保持心靈的自由和開放:不被頑固的防衛性、成見和偏見所困。
保持自主的評價態度:不因他人批評而改變想法、壓抑點子。
最後,做任何事都必須「先努力」,就能於閒暇時收穫創意。
◎人人渴望好運與財富,但這些其實都在你心中,不必外求:
‧好運是經營出來的,為此,你得先決心「參與好運」:
當人具備正面的思考模式,看事情自然會從好處著眼,
產生信心、毅力和興趣,讓你更具創意和行動力,好運自然出現。
‧現代人老是鬧窮,卻忘了樂觀便是富有:
對生活的種種不滿,大多源自對生命意義的扭曲、價值觀念的偏差。
當你拜別匱乏、學習知足,就能保持樂觀和覺醒,活出意義。
◎碰上壓力與負面情緒,學會轉念,但不是要你壓抑,而是正確面對:
‧認清工作壓力、破除災難的迷思:
災禍固然會損失生命財產,卻也砥礪你更堅韌、更有智慧。
工作壓力使生活有味,它帶來更多豐收和喜樂。
‧揮別執念、打開心窗,將之「轉識成智」:
執著過去(無論好或壞)將使思考固著、情緒紛繁不安。
你得面對執念,透過自我覺醒淨化它、轉為成長與創意的資糧。
除此之外,還有更多起動適應力:
‧調伏憤怒的藥石是什麼?鄭老師說:「先淨心,再回應。」怎麼做?
‧如何有效緩解心靈創傷?從四種管道著手。
‧柔軟心(絕不等於懦弱)有什麼大用?職場、人際關係都少不了它。
書中各篇章透過心理學專業與禪定思維,
說明即刻轉念、把握當下、面對情緒的要訣,
讀完本書,你會更具起動適應力,藉此拓展美好的未來。
作者簡介:
鄭石岩
◎ 心理學家鄭石岩,宜蘭縣員山鄉人,政治大學教育學碩士,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研究。當過中學老師,也在大學任教多年,並擔任教育部訓育委員會常務委員,負責學校輔導及訓導工作,現已退休。
◎ 從事心理諮詢與教學研究三十餘年,曾獲頒教育部輔導工作優良貢獻獎;七歲即接觸佛法,對佛學與禪學素有修持;半工半讀完成學業,務農做工經商,人生閱歷豐富,是融合心理學、教育學與禪佛學於日常生活應用的倡言人。
◎ 他理論與實務並具,著作超過四十本,曾獲行政院新聞局優良圖書金鼎獎,是積極入世,以書文度人的最佳見證。每年有兩百場以上的演講,其著作在海內外廣受歡迎,自詡為踏實悅樂的生活者。
◎ 目前研究與旅行是他的學習方式,寫作與演講是他的工作,助人與講經則是他的行持。
作者相關著作:
【遠流出版】
《心理分析與教育》(1984)
《禪與內臟學習》(1985)
《清心與自在》(1985)
《優游任運過生活》(1986)
《父母之愛》(1986)
《禪悟與實現》(1987)
《禪語空人心》(1987)
《清涼心 菩提行》(1989)
《禪․生命的微笑》(1989)
《悟․看出希望來》(1990)
《覺․教導的智慧》(1991)
《活出豪氣來》(1993)
《教師的大愛》(1994)
《開心的生活》(1995)
《人生路這麼走》(1996)
《好心境․好創意》(1997)
《生活禪徑》系列有聲書(1997)
《身教》(1998)
《隨緣成長》(1998)
《換個想法更好》(1999)
《尋找著力點》(1999)
《與孩子一起成長》系列有聲書(1999)
《勝任自己》(2000)
《發揮創意教孩子》(2000)
《親子共成長》(2000)
《過好每一天》(2000)
《精神體操》(2001)
《生命轉彎處》(2001)
《安度難關》(2002)
《禪․心的效能訓練》(2002)
《無常․有效面對生活》(2003)
《牽手締造幸福婚姻》(2003)
《打造美好人生》(2004)
《活出自己的如來》(2005)
《參禪․改造心情》(2006)
《教導孩子成材》(2006)
《行動使人生改觀》(2008)
《妙喻扭轉人生》(2009)
《生活軟實力》(2011)
《媽媽教我的事》(2013)
《牽手 往幸福走》(2013)
《行佛․樂活人生》(2016)
【商務印書館出版】
《弗洛姆的精神分析理論》(1975)
【慈雲出版】
《佛法與精神分析》(1984)
【洪建全基金會出版】
《禪․生活與工作》(1992)
《作自己的主人》(1997)
【皇冠出版】
《禪․人生三要》(1993)
【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出版】
《我會再站起來》(1999)
《應變的教育》(1999)
《生命教育工作坊》(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