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和拿破崙做了同樣的事情,評價為什麼完全不同?
在清末民初的中國政壇上,袁世凱是一個強有力的人物。他經過數十年的奮鬥,成為中國政治舞台上權勢最大的人物,沒有真正超人的一流本領,要達到這一步,無異於痴人說夢。他原本可以成為國人所期待的中國華盛頓和拿破崙那樣的人物,為何會在帝制的道路上錯走一步,最終淪為國人不可原諒的千古罪人?
■ 他對不起王朝,卻對得起百姓;他辜負了民國,卻沒辜負中國!
在八國聯軍侵華期間,他穩定山東局勢,使山東全省未遭戰禍波及。他推動清末新政的發展,堅持廢除科舉制度。他積極參與推行立憲活動,奏請派遣大臣出國考察憲政,實行責任內閣制。他站在時代的前列,成為清政府推行「新政」強有力的人物,人們把他視為與日本明治維新之伊藤博文和大久保利通齊名的世界級風雲人物。
■ 附上中外歷史年表,輕鬆瞭解袁氏集團成長與敗亡之脈絡!
袁世凱北洋集團從組建到發展,一發不可收拾地成為清末民初社會、政治、經濟舞台上舉足輕重的重要角色。本書附上中外歷史年表,可以使讀者在閱讀的時候,將重大事件發生原因與結果綜合分析,深刻瞭解袁氏集團創業與經營成敗的政治與管理智慧——這個超級大玩家的「心經」秘笈,究竟藏著何樣神奇的不為人知的內容?
序曲:為袁氏集團畫張像
袁世凱,他被許多人認為是無恥、腹黑、陰鷙的小人
然而,他又是清末的治世能臣,民國的開國總統
他,是一個謎,一個今天史學家也很難蓋棺論定的謎
如果把清政府比作一家公司,我們應該如何看待歷史?
如果把袁世凱集團比作清政府轄下的一個地方分公司,我們又應該如何看待這段歷史?
短短16年,袁世凱集團就搞掉清政府這個已經經營260多年、實力雄厚的控股整個國家的大公司。如此神奇的事情,想來令人不可思議。然而,血淋淋的事實就擺在那裡,不由你不信。
回顧歷史,晚清社會70餘年,是近代中國社會發生重大變革的一個關鍵歷史時期。在這個變動迅速的時代,袁氏集團的突顯、清政府權力的虛弱,已經顯露無遺。特別是清末10餘年,由於新政的舉辦,各方面的變化更加明顯地表現出來。
在這場曠古未有的奇變中,軍事現代化與袁世凱北洋集團的崛起,成為這個時期十分引人注目的一個問題。在清末短短10餘年間,袁世凱北洋集團從組建到發展,一發不可收拾地成為清末民初社會、政治、經濟舞台上舉足輕重的重要角色。軍事現代化和袁世凱集團在國家政治舞台上的突顯,逐步破壞帝國政權結構的平衡。新的軍事權威的出現,形成對現存國家政權的巨大衝擊力,加劇清王朝皇權資源的流失,打破中央與地方關係的均衡,使清政權迅速地進入最後階段,即滅亡階段。這種深刻的變化,對清末乃至此後整個近代中國社會的發展,都產生相當重大的影響。
清王朝之所以滅亡,如果從其內部考察,顯然是由於中央集權體制的逐步瓦解,以曾國藩、李鴻章、袁世凱為首的漢人地方勢力長期膨脹侵蝕的結果。其最直接的原因,是袁世凱北洋集團擁有政治軍事資本,利用辛亥革命之機逼宮奪權的結果。
袁氏集團,其全稱叫袁世凱北洋集團,是指傳承曾國藩、李鴻章、湘淮集團發展而來,利用清末中央政府無力應付內外危機的大好時機,在小站練兵與新政這些合法條件下迅速形成並發展壯大起來的一個以袁世凱為核心的軍事和官僚集團。這個集團,首先是一個軍事團體,它以小站練兵為起點,以新建陸軍為基礎,逐漸擴展,到北洋六鎮時期臻於完善和強大,終於權傾朝野。它又是一個官僚團體,北洋官僚集團,機構龐大,而且擁有複雜的內部組織,其中一部分人控制北洋派的財政經濟部門,對於北洋派的勢力伸展曾經產生重要作用。這個集團在清末社會發生劇變的時期產生並迅速發展,反過來,它又對清末時局的變化產生一定程度的加速與催化作用。
應該說,袁氏集團是清政府卵翼下的產物。但是,這個集團在產生和發展壯大後,卻並未給清王朝的內憂外患產生什麼關鍵性的補救作用。相反的,由於這個集團在國內政壇上的迅速崛起與國家軍隊的私有化,它反而成為清王朝內部的最大蛀蟲與影響清政權穩定的最大隱患。
袁氏集團何以能強有力地崛起?其原因紛繁複雜,大致說來,決定這個集團產生與發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西方列強的侵略和太平天國的打擊,導致清王朝的經制之師——八旗兵和綠營兵的沒落。
(二)在安內攘外的過程中,曾國藩、李鴻章等漢人地方集團迅速崛起,改變大清王朝200餘年的基本政治結構,中央與地方的平衡被打破,軍事和政治權力逐漸下移到地方,王權危機陡增。
(三)在甲午戰爭中,淮軍瓦解,中國需要一支新的武裝力量來維護清王朝的統治。
(四)甲午戰爭後,李鴻章失勢,淮系集團支撐清王朝大廈的時代結束。清朝的統治基礎出現一個相對的真空,需要新的政治勢力來進行填充。
(五)清末官場腐敗,掌權人物腐化,給袁氏集團發展私人勢力提供契機。
(六)在淮系崩潰以後,是以袁世凱為領袖的北洋集團崛起,而不是以其他人為領袖的集團崛起,這與袁世凱自身的才幹和作用密不可分。
與同時期的其他官僚相比,袁世凱明顯具有務實的性格和異於常人的幹練作風。他不僅機警圓滑,洞悉人情世故,熟悉官場潛在的運行規則,善於運用權謀和政治手段來化險為夷和避禍趨利,而且密切注視歷史潮流的趨向,善於利用剛在中國生長起來的軍事和經濟因素,來加強自己的實力,提高自己的威望,因而他才能在同儕中勝人一招,終於攀登到權力的頂峰。讀袁世凱的奏疏、信劄、詩詞和有關他的傳記,給人一種強烈的感覺,即袁世凱的抱負很大。對袁世凱十分瞭解的相國榮祿就曾經指出:「此人有大志,吾在,尚可駕馭之,然異日終當出人頭地。」正因為袁世凱有這樣的抱負和雄心,他才能在以後的幾十年中,攻堅挫銳,克服困難,逐漸實現到達權力頂峰這個目標。可以說,在清末10年中,袁世凱的靈活頭腦、辦事精力、機變手腕確實是其他官僚所罕能其匹的。在這場權力角逐的鬥爭中,袁世凱早就掌握一支新的具有戰鬥力的「新建陸軍」。他有編練新軍的經驗,他有善於結交權貴和尋找靠山的能力。尤其是,他得到列強在華勢力的支持。所有這一切,都助長袁世凱軍事官僚集團的迅速滋長與壯大,並利用辛亥革命之機奪取全國政權,最終完成從一隅走向全國、從地方走向中央的發展過程。
毋庸諱言,清亡前夕,袁世凱已經在人們心目中具有很高的地位。他與列強駐華使節、立憲派人士、清朝文武官員都有緊密的聯繫,得到他們的信任與擁護。同時,他也得到廣大社會人士甚至包括革命黨領袖黃興等人一定程度的擁護與信任,聲譽赫赫,人心所向。特別是他控制當時中國最精銳和最強大的北洋陸軍,還有由他一手培植的具有雄厚實力的北洋官僚集團,他們掌握清王朝軍事、經濟、內政、外交的關鍵部門,唯袁氏之命是從。這樣的形勢,必然造成他在清末民初政壇上舉足輕重的地位。
袁世凱之所以能夠獲得這種聲望和地位,不是憑空而來的,而是從他的政績中檢驗出來的,他的政績展現他的才幹、志趣、抱負。在清末重大歷史事件中,他皆參與並且表現突出。初出茅廬即出使朝鮮,果斷幹練,撲滅「壬午兵變」,挫敗「甲申政變」,穩定朝鮮政局。在中日甲午戰爭中,作為一個不太產生重要作用的官員,褒多貶少。他積極參加維新運動,博得維新之名。戊戌告密一事曾經使他聲名狼藉,但到辛亥革命期間,時過境遷,袁世凱又與梁啟超言歸於好,告密醜聞已經不能再構成對他聲譽的損害。從小站練兵開始,他創建中國現代化軍隊,博得中外人士的普遍讚賞。在八國聯軍侵華期間,他穩定山東局勢,使山東全省未遭戰禍波及。他參與「東南互保」,推動《辛丑合約》的談判,在中外政界中獲得很高的讚譽,一時被稱為「強者」。他推動清末新政的發展,堅持廢除科舉制度,積極創辦新式教育;回收利權,推動實業與近代交通的發展;建立巡警制度,把司法與行政分離,創前人之所未有。繼而,他積極參與推行立憲活動,奏請派遣大臣出國考察憲政,率先辦理地方自治,力主改革官制,實行責任內閣制。他站在時代的前列,成為清政府推行「新政」強有力的人物,而且收效顯著,所以人們把他視為與日本明治維新之伊藤博文和大久保利通齊名的世界級風雲人物。民初著名記者黃遠庸說袁世凱在「前清北洋時代,威望隆然,海內之有新思想者,無不日以非常之事相期望」。袁氏就是憑藉他的政績和聲望與北洋軍事官僚集團的力量,取得政壇上的實力和地位,擁有中原逐鹿的資本。
清末,袁氏集團形成和發展的歷史軌跡,其軍事團體的發展,大致經歷四個階段:
(一)新建陸軍時期(1895年11月—1898年12月)。
(二)武衛軍時期(1898年12月—1902年年初)。
(三)北洋常備軍時期(1902年年初—1905年年初)。
(四)北洋六鎮時期(1905年年初—1912年年初)。
其官僚團體的發展,脈絡也十分清晰,表現在:
(一)袁世凱小站練兵時期(1895年11月—1899年12月)。
(二)袁世凱任山東巡撫期間(1899年12月—1901年11月)。
(三)袁世凱督直時期(1901年11月—1907年9月)。
(四)袁世凱任軍機大臣與內閣總理大臣時期(1907年9月—1912年3月)。
在清末,這個集團勢力大時,東三省、熱河、直隸、山東全部,與江蘇、河南的大部分盡為其所有,具體來說如下:
1. 袁世凱小站練兵時期是北洋集團的發軔時期
甲午戰爭中,淮軍基本覆滅,維護清王朝統治的軍事力量不復存在,從中央到地方,都在急急以練兵為忙,中國傳統的軍事體制正處在一場重大變革的關鍵點上。袁世凱抓住這個珍貴時機,經過上層運動獲得訓練新軍的特權,於1895年年底到達天津小站練兵。小站練兵使袁世凱獲得發展私人勢力的機會和空間,他以德國陸軍為樣板,利用清廷撥給的充足軍費,建立一支不同於過去任何派別的軍事力量,進而使北洋系由淮軍集團中分離出來。袁世凱以小站為基地,以新建陸軍為規模,大肆招攬當時的軍事和洋務及擅長文案方面的人才,初步形成自己集團的核心班底。也就是以這個核心班底為起點,以新建陸軍為起家的資本,袁氏集團才日漸壯大起來並最終奪取清王朝的政權。曾經擔任袁世凱政府內務總長的張國淦說:「新建陸軍只有7000人,規模並不算大,但其組織甚強,其後勢力日長,幾乎遍布全國。民國所謂北洋軍閥者,如大總統、副總統、國務總理、各部總長、巡閱使、檢閱使、各省督軍、省長,以及軍長、師長、旅長都出自小站。」
到1898年,由於大清王朝傳統體制的僵滯性和專制政治與文化的強大惰性,局部的政策調整已經不足以解決民族的生存危機,推進較大規模的制度創新已經成為擺脫危機和實現富國強兵目標的必經之路。在嚴重的民族危機與士大夫普遍覺醒的條件下,出現書生康有為和梁啟超利用沒有實際權力的光緒皇帝,試圖進行一場自上而下的改革自救運動。這場救亡運動雖然由於當時條件的不成熟及變法領導人兒戲般的決策錯誤而悲壯失敗,但這場救亡運動在中國近代歷史上不是可有可無的一段插曲,它對於當時尚處在嫩芽狀態中的袁世凱北洋集團之命運和以後袁世凱北洋集團能否發展之命運,影響實屬巨大。只以對袁世凱發展來說,這場運動就是繼甲午戰爭後為他提供的第二次發展壯大的機會。因為,此時的袁世凱雖然在小站練兵,他的心實際上卻一直在國家政治舞台上進行角逐。袁世凱野心勃勃,豈能鬱鬱久居人下,他對政治的興趣遠遠超過軍事。袁世凱的野心決定他不可能甘心就這樣長期蟄伏在偏僻的小站。時機終於來了,而且不早不晚,正是袁世凱小站練兵的緊張階段暫告過去的時候。這樣,袁世凱和徐世昌就有到北京從事運動權貴和打通關節的時間。袁世凱和徐世昌一到京城,就參與到當時轟轟烈烈的救亡運動中。實際上,他們早就參加強學會,與康有為和梁啟超等維新派人士來往甚密。正因為有此不尋常的經歷,才有1898年康有為和梁啟超舉薦,光緒皇帝親自召見,破格擢升袁世凱候補侍郎專辦練兵事宜,進而使袁世凱及其團體身價倍增的奇遇。也正因為如此,才使得維新派產生把自己的身家性命與變法成敗命運的賭注押在袁世凱軍事團體上的想法與做法。袁世凱的告密加速維新運動的失敗,也使袁世凱從此獲得清王朝最高統治者慈禧太后與權臣榮祿的賞識和信任,進而使袁世凱得以攀龍附鳳,進入中央最高層的視野圈內,為其日後升任山東巡撫和壯大團體勢力,奠定堅實的上層關係基礎。
2. 袁世凱任山東巡撫時期,袁氏集團開始成為一個軍事官僚團體
在小站時期,袁世凱雖然形成自己的核心班底,但它主要是一個軍事團體。到山東以後,袁世凱的官做大了,地位上升了,也有發展勢力的固定地盤和可以自由操縱的財權,他就在此基礎上開始廣攬人才,招兵買馬。除了將山東原有的舊軍加以裁汰、整編為武衛右軍先鋒隊以外,還接受張之洞數年苦心練就的自強軍力量。不僅如此,他又大開幕府,開始招攬省內外各種洋務人才,將山東各地原有的官僚加以裁汰和重整,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之內。這樣,袁氏集團從此發展成為一個軍事和官僚二者相結合的地方團體,成為一個繼李鴻章淮系勢力衰敗之後重新崛起的一個新的軍事政治集團。
山東時期,是袁氏集團迅速發展並取得列強矚目與接受階段,也是成為中央政府越來越倚之為柱石的時期。
3. 袁世凱督直時期是北洋集團高度發展並開始影響朝政的時期
1901年,袁世凱升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位列疆吏之首。他以清末新政為契機,徹底接受李鴻章遺留下來的政治、軍事、經濟力量,大肆延攬國內外有用人才,重用回國留學生,將一些新鮮血液注入集團之中。不僅如此,他還廣泛示好封疆大吏與接近朝中權貴,大大擴展自己集團的勢力。在新政中,袁氏集團在軍事、經濟、教育、巡警、自治等方面的事業都辦得轟轟烈烈,有聲有色。大批人才蜂擁至袁氏門下,一時使直隸成為中國的模範省,各行省皆派員前來考察學習,借為取法之資。袁氏集團在此期間高度發展,其集團班底基本上漸趨穩定下來,累積雄厚的人才、政治、軍事、經濟的資本,並且開始影響朝政,為該集團從地方走向中央累積經驗和打下基礎。
4. 袁世凱任軍機大臣與內閣總理大臣時期,是北洋集團與滿洲權貴衝突激化和鬥爭激烈時期,也是袁氏集團開始與中央政府從私下衝突發展到公開對抗的時期
袁氏集團勢力的膨脹,引起滿洲親貴與朝廷的猜忌,他們開始削弱袁世凱的權力,打擊袁氏集團的發展。以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去世,宣統朝權力出現真空為時機,監國攝政王載灃罷黜袁世凱及其集團中的一些重要成員,袁氏集團與滿洲親貴的合作關係全面遭到嚴重破壞。隨著滿漢之間民族衝突、中央與地方衝突、立憲派集團與朝中權貴的衝突、革命黨與清王朝衝突的交織發展與激化,最終催發辛亥革命。值此需要忠臣報國和軍隊效命的關鍵時刻,袁氏集團卻支持袁世凱出山壓迫革命黨,迫使清帝退位,最終奪取國家的最高權力,該集團也從此從地方走向中央。
整體來看,袁氏集團對晚清政局的影響,主要可以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
1. 對待義和團的態度問題。袁氏集團從自己的利益出發,採取剿拳和洋政策,對於保全和發展集團及清政府的最高利益所產生的作用是不能低估的,對於當時及以後時局發展的影響也是明顯的。
2. 在清末新政時期的作為。新政時期,作為北洋集團的領袖人物,袁世凱和徐世昌等人將直隸與東三省的新政辦得相當成功。尤其是在天津與直隸各地,袁世凱把軍隊、警察、實業、教育、自治立憲等諸項事業辦得有聲有色,使北洋一時成為中外矚目的焦點。在舉辦新政的過程中,袁氏集團累積雄厚的政治與軍事資本,袁世凱軍事權威的地位也從此確立。袁氏集團的迅速膨脹,實際上挖空清王朝的權力牆腳,削弱清王朝的統治,加劇清末政局的嚴重動盪。
3. 逼清帝退位。這恐怕是袁氏集團在中國歷史上寫下的最為精彩的一筆。袁氏集團的發展,引起朝廷親貴集團的恐慌,他們與袁氏集團衝突的加劇與鬥爭,最終破壞該集團與清廷表面上的合作關係,也為立憲派發動立憲運動和革命派發動革命提供一定的條件。辛亥革命爆發後,袁氏集團乘機反戈一擊,逼迫清帝退位。清政府曾經花費很多金錢而且寄予很大信任的陸軍,最後卻成為傾覆清政府的工具,歷史說來就是這樣的無情與有趣。
平心而論,袁世凱逼迫清帝退位並不是出於什麼崇高的目的,也不是因為他有反封建的民主思想,而僅僅是希望在清帝退位後由他來當大總統,攫取國家的最高權力。但是以當時的效果來說,清帝退位不但象徵統治中國268年的清王朝的壽終正寢,也宣告在中國實行2000餘年的封建帝王制度的徹底崩潰,中國從此開始步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這個變化,實際上截斷中國自夏商周秦以來君主專制的歷史,從這個意義上說,袁氏集團也算是功不可沒。
民國最初的四年,袁世凱風雲際會,連續當上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正式大總統直至終生大總統,可謂運氣好得出奇。他的集團成員也都跟著晉升,總理、總長、都督、將軍隨便做;他的集團可謂實力雄厚,一時無人可以比肩。袁世凱及其集團,終於達到巔峰狀態。就在袁世凱自以為天下無敵、躊躇滿志之時,他卻不慎往恢復帝制的道路上錯走一步,結果一失足成千古恨,以前的好運氣突然消失得一乾二淨,袁世凱因稱帝而眾叛親離,他好不容易創辦起來的集團也在一夜之間土崩瓦解,最終他也因此憂憤而死。
管理學大師甘德納說過:大多數奄奄一息的組織,都是因為他們無法認清本身在組織機能上存在的缺點,他們通常不是因為不能解決問題而失敗,而是因為他們根本看不到問題的要害之處。
縱觀古今中外,無論政權或公司的經營,最容易出現危機的時刻往往不是困難最多的創業期,反而是在獲得成功的時候。創業期間,因為生存和發展的條件惡劣,團體上下都能集中力量全力奮鬥,領導人在決策方面的彈性與謹慎度也很大,因而能夠適應和對付可能出現的各種危機。但勝利以後,往往缺少危機意識,對勝利成果的佔有欲望也大大增加,在這個時候,利益的分配如果稍微出現問題,團體領導階層就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