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蔡明亮、雅斯敏、阿牛、陳翠梅、劉城達、黃明志到廖克發
探索華語電影在後馬來西亞的崛起
以及處於離散與反離散間距中的不即不離
電影研究一直比較偏重以從敘事、影像或美學等幾個層面進行文本和理論分析,華語電影中的土腔、語言等聲音元素,卻少有研究觸及。《華語電影在後馬來西亞:土腔風格、華夷風與作者論》探討一批在馬來西亞出生成長的電影導演在後馬來西亞語境下如何在國內外催生一組揉合土腔風格、華夷風或作者論的華語電影。結合近年在全球興起的土腔電影和華語語系,此書探討當代馬來西亞土腔電影文化中的華語、方言和多語現象,這些交織著各種土腔、多元聲音和多元拼字的揉雜化語言景觀,如何在離散和反離散的邊界內外進行去疆界化和再疆界化的同時,也在全球化的大都會主義和本土第三世界後殖民的雙重語境下,操演諸種涉及本土、國族、文化、階級和性╱別的身分認同?這些離散電影和反離散電影又是如何在後馬來西亞語境下運用華夷風的聲音和土腔去回應或超克「國家失敗」的預兆?
作者許維賢指出,無論是從蔡明亮到廖克發不時重返馬來西亞歷史現場的離散電影,抑或從阿牛到黃明志對離散去疆界化的土腔電影,再回到本土雅斯敏、陳翠梅和劉城達對國族叩問的反離散電影,馬華的離散論述不盡然是反本土化的書寫;馬華的反離散論述也不必然就是對國家仰慕和充滿願景的國族主義。
《華語電影在後馬來西亞》同時收錄作者走訪多位導演和歐洲影展選片人的第一手資料,對華語電影在馬來西亞內外的生產、消費和傳播進行田野調查,從而更深入理解華語電影在後馬來西亞的崛起。
延伸閱讀
史書美,《反離散:華語語系研究論》
王德威、高嘉謙、胡金倫合編,《華夷風:華語語系文學讀本》
施如芳等,《百變千幻不思議:台語片的混血與轉化》
野島剛,《銀幕上的新台灣:新世紀台灣電影中的台灣新形象》
作者簡介:
許維賢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人文學院專任副教授,執教華語電影、性別研究與華語語系文學和文化等課程,並獲得南洋理工大學人文學院最佳教師獎。傅爾布萊特研究基金得主兼哈佛大學訪問學者、加州大學戴維斯校區訪問學者和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訪問學者。其他學術著作有Remapping the Sinophone: The Cultural Production of Chinese-Language Cinema in Singapore and Malaya before and during the Cold War和《從豔史到性史:同志書寫與近現代中國的男性建構》。與Brian Bergen-Aurand, Mary Mazzilli 合編Transnational Chinese Cinema: Corporeality, Desire and the Ethics of Failure。與柯思仁合編Memorandum: A Sinophone Singaporean Short Story Reader。在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Cultural Critique, Interven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ostcolonial Studies, 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Journal of Chinese Cinemas, Queer Sinophone Cultures ,《二十一世紀》、《東方文化》、《文化研究》、《藝術學研究》、《中外文學》、《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當代電影》和日本《野火》等書刊發表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