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暇:一種靈魂的狀態(第三版) | 拾書所

閒暇:一種靈魂的狀態(第三版)

$ 221 元 原價 280

閒暇是一種心靈的態度,也是靈魂的一種狀態,
可以培養出一個人對世界的觀照能力。
本書摧毀了20世紀工作至上的迷思,
顛覆當今世界對「閒暇」的觀念。

《閒暇》(Leisure:The Basis of Culture)一書輯錄德國當代哲學家尤瑟夫.皮柏(Josef Pieper, 1904-1997)的兩篇文章,這兩篇文章均完成於一九四七年夏天,並曾在德國分別出版。第一篇原名〈閒暇與崇拜〉(Musse und Kult),第二篇原名〈何謂哲思〉(Was heißt philosophieren),其中第二篇最初是以演講稿方式寫成,於波昂公開發表。

兩篇論文的思想源頭互有關聯,第一篇旨在闡明閒暇乃奠基於「崇拜」,英文裡「崇拜」(cult)涵義較狹隘,但德文的原意遠比英文廣泛,至少不僅限於宗教禮拜,而指原始或古代人的節慶祭拜儀式。第二篇則從柏拉圖、亞里斯多德、聖奧古斯丁和多瑪斯的哲學傳統詮釋何謂哲學思索,唯有了解哲學與哲學思索的關係,我們才能理解柏拉圖的哲學學院,亦即雅典學院,會同時是俱樂部和慶典崇拜的團體。

本書於一九四七年初版,一九五二年英譯本首度出版,旋即引起英美學界熱烈反應。獲得一九四八年諾貝爾文學獎的英國詩人艾略特(T. S. Eliot, 1888-1965)特別撰寫〈哲學的洞見和智慧〉專文推介。一九九八年為紀念德文版五十週年,再重新翻譯重出新版,新版中收錄了著名英國哲學家史克魯頓(Roger Scruton)執筆的新導論。中文版根據德文原版翻譯,附錄艾略特的導讀全文。

儘管《閒暇》(Leisure:The Basis of Culture)一書出版多年,但此書在今日的重要性和關鍵性前較以往猶有過之。

閒暇是一種心靈的態度,也是靈魂的一種狀態,可以培養一個人對世界的觀照能力。作者引用了一系列哲學、宗教和歷史上例證,去證明無論是古希臘人還是中世紀的歐洲人,都深知閒暇的重要性,並深為珍惜。他指出,宗教只能產生在閒暇之中:因為只有身在閒暇之中,我們才會有時間去沉思上帝的本質。閒暇曾經是任何文化的首要基礎,過去是如此,未來也是如此。

當今中產階級世界的「工作至上」觀念已經使「閒暇」的理念凐滅不彰。本書提出了一個震撼人心的警告:除非我們能重拾寧靜與洞見,培養無為的能力,能夠以真正的閒暇取代我們那些狂亂的娛樂,否則我們終將毀滅我們的文化,乃至我們自身。

本書對勞動與閒暇的觀念,截然有別於時下實用主義和清教徒主義的主流。皮柏預言,如果我們不能改弦易轍,繼續把「工作」視之為神明膜拜,終將帶來毀滅性的後果。

作者簡介:

尤瑟夫.皮柏(Josef Pieper)
1904年5月4日生於德國敏斯特(Munster)地區,曾於柏林和敏斯特大學修習哲學、法律及社會學等學科,後來曾以社會學家和自由作家身分工作過一段時間,之後成為敏斯特大學哲學人類學的正式教授,並以該校終身榮譽教授退休。

皮柏曾多次榮獲國際性學術榮譽大獎,六○年代,他主要以哲學家和自由作家身分而廣為人知,他用簡明流暢的文字闡述當代西方智識生活的發展現象,這些論述引起廣泛的影響,直至今日,他的觀念仍為社會大眾所津津樂道,他於1997年11月6日於敏斯特家中去逝。

譯者簡介:

劉森堯
台灣東海大學外文系學士,愛爾蘭大學愛爾蘭文學碩士,並於法國波特爾大學工讀比較文學博士。著有《電影生活》、《導演與電影》、《天光雲影共徘徊》,譯有《歷史學家的三堂小說課》、《威瑪文化》、《啟蒙運動:現代異教精神的崛起》等。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