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的時代背景
本書以昭和天皇為主題,昭和天皇並不是韋伯所期待那種面對客觀課題,具有能夠承擔完全責任之精神的政治人。我如此撰寫,既不是批判昭和天皇,也不是對其有所非難。因為在近代立憲制度下,天皇被禁止成為政治人。大日本帝國憲法第三條規定「天皇為神聖而不可侵犯之存在」,而被置於可不必承擔法律責任的地位。一八八八(明治二十二)年二月十一日頒布大日本帝國憲法,翌年設置帝國議會,昭和天皇繼明治天皇、大正天皇而成為立憲國家的天皇。然而,這個帶著權威主義氛圍,卻又巧妙控制皇室的明治立憲國家,面臨兩個挑戰。第一是大正民主主義(democracy)和政黨化的挑戰;第二是軍部政治化帶來的準戰時體制的進行。至今為止,原本不容參與國家意志形成的階級和政治主體,開始在政治上有所要求。就這一點來說,無論是第一的大正民主主義時期,還是第二的昭和戰前的準戰時體制時期,這是其共通之處。
主角是什麼樣的人?
綜觀昭和天皇的一生,我們可以一九四五(昭和二十)年八月的敗戰為界,把昭和天皇的人生分為前半生和後半生,以其前半生為對象的本書,應該能以他佇立焦土的形象為基點而開始吧!包含皇太子裕仁親王(以下稱皇太子)時代在內,昭和天皇曾經三度佇立焦土之上。在此,所謂的焦土,未必僅指被烈火燒盡之土地,也包含因戰火破壞化為廢墟的戰場荒野。第一次在皇太子時代,訪問歐洲時佇立激戰地的荒野,第二次在攝政時代,他經歷關東大地震的災後焦土,第三次就是以天皇身份歷經太平洋戰爭末期受到空襲所面對的焦土。
然在照片上屢次拜見過尊顏,實際上咫尺謁見時的印象,首先讓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帶著「憂愁」卻又嚴肅的神情。(中略)雖然還年幼,卻完全沒有一般孩子的無憂無慮、或像似輕佻般的開朗、或顧前不顧後的舉動,相反地卻有些羞怯又莊重的威嚴。(中略)不知為何我總揮不去他的命運黯淡,也不像會幸福的那種感覺。(〈我感受到的印象〉《天皇的印象》)——作家長與善郎
「我認為自己人生最美好的時期就是訪問歐洲之時。(中略)真是既自由又美好的時光。」---昭和天皇
閱讀本書的可能意義
我所擔心的毋寧是人們漸漸把過去的歷史遺忘這件事。昭和時代在極為嚴酷的狀況下開啟。昭和三年、一九二八年,昭和天皇的即位儀式前,發生張作霖炸死事件,三年後,滿州事變爆發,日本已經開始踏上大戰的道路。我推測,對於曾拜訪第一次世界大戰古戰場貝爾頓,親眼目睹悲慘的光景而銘記和平之重要性的昭和天皇而言,走上這樣的歷史誠然絕非本意。六十多年的昭和時代,帶給我們很多的教訓。我認為充分了解過去的歷史事實,為未來做準備是極為重要的事。------今上(年號平成)
作者簡介:
加藤陽子
加藤陽子1960年生,東京大學大學院博士課程修了。現職東京大學大學院人文社會系研究科教授、專攻日本近代史。
譯者簡介:
島田潔 (しまだ・きよし)
島田潔,日本國學院大學 講師。著有
1.《「国府宮裸まつり」構成の持続と変化―尾張総社尾張大国霊神社儺追神事の観察―》 (共著、國學院大學日本文化研究所、1992年)。
2.《見付天神裸まつり―海と山との交歓―矢奈比売神社、遠江総社淡海国玉神社祭礼の観察》(共著、國學院大學日本文化研究所、1992年)。
林皎碧
林皎碧台灣私立淡江大學東方語文學系畢業、日本東北大学文學修士學位取得(日本近代文学專攻),修士論文「石川啄木の研究-歌を中心とし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