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醫生與瘋狂大腦決鬥的傳奇:神經學奇案500年,世界最古怪病症的不思議之旅 | 拾書所

外科醫生與瘋狂大腦決鬥的傳奇:神經學奇案500年,世界最古怪病症的不思議之旅

$ 439 元 原價 499

Amazon、Goodreads年度科普好書
獲獎無數暢銷科普作家、《消失的湯匙》《小提琴家的大拇指》作者又一力作
――妄想、創傷、癲痴、復原,瘋頭瘋腦的人類史――


「精神治療不是科學領域,而是文學範疇」――是枝裕和《第三次殺人》
我們的大腦小宇宙如何對所有人說出誠實的謊言?
神經醫學又如何像最出色的小說一樣,揭露普遍的真理?

▍瘋狂的科學家、精神錯亂的罪犯、悲劇天才、苦惱的靈魂,抽絲剝繭一個又一個血腥又迷人的故事!

腦部運作止於何處,心智運作從何處開始?如何從生理腦中生出心智意識?被打了一拳的頭、精神失常、失靈的大腦,腦袋裡的一個小故障,總是會滾成意想不到的大雪球,導致奇怪但顯著的後果。這些瑕疵揭露出大腦如何演化、如何組成,單靠這類案例就可以寫出一整部大腦的自然史。

早期對人腦的研究是靠一種簡單的方法:等待中風、癲癇、傳染病和可怕的意外降臨,然後觀察病患如何應對。在許多案例裡,他們能存活下來簡直就是難解的奇蹟。觀察家對於不同的大腦部位受損造成病患性格大變,感到驚訝。一夕之間,病患就認不得自己的小孩;原本的社區棟梁變成說謊成癖的騙子;有些人則是不能說話但可以唱歌。

著名科普作家山姆‧肯恩以清晰鋒利的機智,挖掘出許多神經學奇案背後的故事,像是幻肢、吃掉記憶的病毒,以及用舌頭看世界的盲人。他講述這些凡夫俗子的奮鬥、堅韌和深刻人性如何打造出神經科學,在過程中揭露大腦的祕密通道。

本書深入剖析500年來神經醫學的傳奇,主題由小而大,從神經元擴展到神經迴路、感知系統、腦部與身體的溝通、腦部與心智的關聯,最後是腦神經與意識的關係。每一章以一位腦神經受損者的故事論述相關主題,帶領我們造訪一個不同的地方、遊歷一個不同的時代,讓那些國王、食人族、侏儒和探險家的生命重新復活,他們的掙扎與奮鬥,使現代的神經科學成為可能。

▍周遊最戲劇化的神經醫學博物館,盡享欲罷不能的邪惡科學樂趣!

【如果可以挑選一種神經缺陷症體驗一天,你會選哪一種?】
▏臉孔失認症:臉盲,無法區別臉孔的不同
▏動物失認症:可以區別植物、臉孔、人造物,無法辨識任何動物
▏顏色失憶症:可以感知顏色,無法記住事物的顏色
▏半側空間忽略症:只吃一半食物、穿半邊衣服,無法留意世界的其中一半
▏外國口音症候群:無法發出需要的聲音,突然用某一種腔調說話

【瘋狂、大腦與人類,神經科學不思議】
▏一根長矛刺中黃金護具裡的法王亨利二世雙眼,扯裂了數百萬個神經元,神經傳導物質在大腦裡氾濫。顱骨骨折可以救人一命,腦震盪卻足以致命?
▏「刺客傳教士」聽到神的旨意要他去暗殺總統,精神失常與腦部化學的因果關係錯綜複雜。憂鬱症讓腦中的化學物質改變,還是腦中的化學物質造成憂鬱症?
▏物理學家理查‧費曼把方程式裡的x看成巧克力色,作曲家李斯特斥責管弦樂團把他的音樂彈錯顏色。神經迴路如何重新配線,打造出可塑性十足的腦袋?
▏牧羊人可以靠長相辨識不同的羊隻,那些羊卻不能辨識他。進行臉部移植之後,大腦會認得變臉的新面孔仍是原來的自我嗎?
▏幻肢、幻齒、幻陰莖的荒謬感覺,反而比真實部位的感受更顯著。神經把訊息傳遞給身體,但愚弄大腦是一件容易的事嗎?
▏笑到東倒西歪,沒有意義,沒有歡喜,沒有快樂,大笑而死。有些退化性的腦疾病在靈長動物身上是有傳染性的?
▏腦傷有時會釋放出黑暗欲望,神經科學未來無疑將改變司法體系。如果犯罪行為是腦傷所致,違犯者有罪與否?
▏杜斯妥也夫斯基在癲癇發作之前會經歷罕見的「狂喜前兆」,之後又會感到幻滅。腦部生理運作與心智思考運作,邊界截然分明還是模糊難辨?
▏感覺自己多出一顆頭,越趨近牆壁時牆壁越往後退,右手扣上扣子而左手馬上解開。當情緒和心智現象出了差錯,人會如何陷入妄想?
▏腦傷導致的強制說謊傾向常常帶有黑色幽默的趣味,而缺乏維生素也會影響人的記憶。有些人看起來對自己正在撒謊毫無所覺,這真的可能嗎?
▏有些說話結巴的人唱起歌來完全沒問題,有些人可以寫下句子卻無法閱讀它。如果左右側腦無法協同合作,我們連推理小說都讀不了?!
▏過去的神經科學家翻遍大腦裡的每一個裂縫,想找到人類意識的所在地。意識是存在於我們大腦裡某個地方的某樣東西嗎?

作者簡介:

山姆.肯恩Sam Kean
《紐約時報》暢銷書《消失的湯匙》(The Disappearing Spoon)、《小提琴家的大拇指》(The Violinist’s Thumb)作者。
明尼蘇達大學主修物理和英語文學,美國天主教大學(Catholic University of America)圖書館科學碩士。
作品散見於《美國最佳科學與自然寫作》(The Best American Science and Nature Writing)、《紐約客》(The New Yorker)、《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紐約時報雜誌》(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Slate》雜誌、《今日心理學》(Psychology Today)等。

譯者簡介:

吳莉君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畢業,譯有《觀看的方式》、《觀看的視界》、《我們在此相遇》、《留住一切親愛的》、《建築的法則》等。任職出版社多年,現為自由工作者。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