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忽然相信每個叔公嬸婆阿公阿嬤的一生便等同於一個鄉鎮的開發史、
一部斷代的民國史、短暫的昭和史」——楊富閔.〈暝哪會這呢長〉
每一時代與土地,都有屬於斯土斯民心靈上的「原鄉」
這個原鄉有如藏寶盒,珍藏了屬於那個時代與土地的情感印記、
生活記憶和吉光片羽,這是留給後人最美好的資源。
將此資源記錄下來,然後再彙編成冊,這就成了美麗動人的文學篇章。
本書所選文本,就題材言,大都以親情為基底,於故事發展中帶出作者所要傳達的生活思考和生命哲學。在不同世代的親情描繪中,也呈顯了不同時代的歷史背景和社會文化,正好提供讀者歷史思潮的尋索和文化脈絡的認知。如葉石濤〈日本老師的地攤〉、楊青矗〈鹽賊〉、黃靈芝〈輔仔〉帶我們回到終戰前後的時代,有努力觀照過去的眼睛,才能睜開瞻望未來的視野。凌煙〈阿公的前世情人〉再現了社會上阿公阿嬤寵愛孫兒的現象,而且筆調間對這一現象充滿寬容。張英珉〈鱷夢〉諷刺了臺灣社會製造謠言和一窩蜂盲從盲信的群眾心態,對失去理性思考能力的社會是很好的針砭。
而蘊蓄於文本、穿梭字裡行間的,更重要的東西是形而上的思想情操的透顯。這些篇章都不是無病呻吟,不是賣弄語言能力文學技巧,都是有為而作。林芳年〈凍霜仔棚〉讓我們看到一個視錢如命的人刻薄小氣的嘴臉;張良澤〈大西瓜〉相對的是一家慈愛禮讓、情勝於欲的溫馨;林佛兒〈再叫一聲姊姊〉彰顯一種民胞物與的行為,及這種行為對人性趨善的鼓舞力量;周梅春〈天窗〉寫一個人遷善的力量必須是自發的,才能延續且收到效果,而且,不能諉過於他人;楊寶山〈抓蛇紀事〉寫出憐憫心的觸動,只在一瞬間,而憐憫心的發用,才是人所以異於禽鳥蟲獸之所在。他們都沒有大聲宣教,沒有訓示的語言,而讀者,就在閱讀中,感知了,潛移默化了。
本書所選文本如下——
林芳年〈凍霜仔棚〉/葉石濤〈日本老師的地攤〉/黃靈芝〈輔仔〉/張良澤〈大西瓜〉/楊青矗〈鹽賊〉/林佛兒〈再叫一聲姊姊〉/周梅春〈天窗〉/楊寶山〈抓蛇紀事〉/張溪南〈我正在寫「張丙傳」〉/蔡素芬〈別著花的流淚的大象〉/凌煙〈阿公的前世情人〉/陳柏欽〈床痞〉/張英珉〈鱷夢〉/楊富閔〈暝哪會這呢長〉
作者簡介:
李若鶯
一九五○年出生於高雄縣仁武鄉,現居臺南永康。曾任教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現已退休。曾任《推理》月刊、《鹽分地帶文學》雙月刊主編。著有詩集《寫生》、《謎.事件簿》,並有學術著作多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