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來了:後五四新文化女權觀,激越時代的婦女與革命,1920-1930 | 拾書所

她來了:後五四新文化女權觀,激越時代的婦女與革命,1920-1930

$ 372 元 原價 400

全面梳理1920年代婦女運動,
海峽兩岸女權與婦女地位的關鍵研究!

革命尚未成功,「她」們仍須努力。
1920~1930,激烈昂揚卻又埋藏殞滅的十年,
是近代中國由「女權」走向「婦女運動」的重要年代,
即使隔著百年的距離,
「她」——女性,將繼續撼動這個時代

激越時代,女權依附革命積極奮生,大起大落之際留下未竟的遺憾,
中國女權思想,究竟導引一代又一代的「她」走向何方?
歷史記憶隨著時代再一次翻騰,
提醒我們……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她」來了。

五四新文化運動倡議各式各樣的「女權」,但無論哪種女權隨後都因迫害,一一宣告幻滅。女界領袖們越來越清楚,如果沒有團體做後盾,單憑知識分子紙上談兵,任何女權都不可能實現。一九二○年,聯省自治運動助長婦女組織團體,跨省域的婦女合作初現端倪。具有全國知名度的婦運領袖逐漸嶄露頭角,這是過去五四新文化運動未曾出現的新契機。

一九二○年代,是五四與後五四時期接榫的重要歷史階段,從近代中國婦女史的角度來看,更是「女權」倡議演變為「婦女運動」的重要時期。諸多書寫近代中國婦女史的作品,幾乎都一致認為一九二○年代是中國婦女運動聲勢最高漲、席捲範圍最廣的階段。婦運高漲意味著後來的低落,但以往的研究對這中間的起伏多缺乏解釋。

本書內容含括了後五四時期,中國女權、婦女解放從風起雲湧的高潮跌到低谷,乃至受政治撥弄的歷史變化過程。

綜觀一九二○年代激進時代的婦運,從後五四時期國共合作始,兩黨隱約有兩條路線之爭。一個走改良、溫和的改革方式;一個走激進道路。不論溫和或激進,一路走來日見個體女權隱沒,集體黨派利益至上的變化軌跡。這樣的婦運,歷經險阻,一路崎嶇。

一九二○年代遭遇「解放」,又迎向「革命」,包括婦女運動在內的群眾運動,大多命運多舛。婦女的主體性在哪?婦運還需要嗎?只有等待激越年代的歷史沉澱之後的反省,才有意義。

作者簡介:

柯惠鈴
學經歷:臺灣大學歷史系學士、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博士、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訪問學人、美國紐約大學東亞系博士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現職: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著作:《近代中國革命運動中的婦女,1900-1920》(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2),《戰時的婚姻與家庭》,中國抗日戰爭史新編,(臺北:國史館,2015)。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