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理論都是特定時空背景的產物,沒有最正確,沒有最客觀,
只有最符合產業環境需求,或最符合國民道德價值。
因此,經濟學應該是一門政治思辨之學。
2008金融海嘯讓經濟學界相當難堪。全世界都質疑為何連諾貝爾獎得主也無法預見危機。媒體批評專家研究都是自己爽。
實務界則抱怨經濟系畢業生只會設計數學模型,卻無法把演算結果化為企業策略或政策建議。還沒畢業的經濟系學生則呼籲教科書應該整個重寫,學程也要重新設計。
本書雖也對學校教的經濟學提出批評,但提出解方更進一步。作者認為,經濟學既然攸關民生,經濟學就應該是國民素養。國民沒變成經濟公民,經濟議題沒進入民主對話,拚經濟就會變成拚少數人的經濟。
本書把國民進行經濟思考應該具備的素養一網打盡:如何解讀數據、如何追求成長、如何規範市場等等。重要概念都有清楚交代,全沒使用數學公式。
.聽到一種經濟政策,你第一個要問:「誰受益?」
.經濟學中,所有數據都不是客觀的。數據一定是某一概念的測量值,概念本身定義往往莫衷一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一種學理適合別國,不見得適合你的國。適合你的國A領域,不見得適合B領域。這是拚經濟不能全聽專家學者的另一原因。因為專家學者可能只知學理與別國經驗,卻跟本國問題背後結構脫節。
.經濟史在學界是冷門,經濟系學生大多沒修過這門課,因此畢業生都講不出眼前經濟現象的來龍去脈。
.中文版為了方便讀者,書中各種國際評比皆納入台灣數據。
作者簡介:
張夏準(Ha-Joon Chang)
劍橋大學經濟系教授,1963年出生。首爾國立大學畢業後赴英留學,1992年取得劍橋大學博士。2003年默達爾獎、2005年列昂季耶夫獎得主。研究領域是貿易政策、產業政策、經濟轉型的政府角色、東亞經驗。被歸類為制度學派的發展經濟學家。在台灣出版過《富國的糖衣》、《資本主義沒告訴你的23件事》二書。
曾為《衛報》撰寫專欄,在英國常上電視,在《展望》(Prospect)雜誌「五十大世界思想家」票選曾高居第九名(2014年)。曾任日本、英國、加拿大產業政策顧問。
他出身韓國的知識菁英名門,同家族有眾多知名學者。父親張在植是金大中時代的產業資源部長,弟弟張夏碩也是劍橋大學教授,曾任英國科學史學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