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研究之風雲再起》嘗試以中國「一帶一路」議題,以瞭解全球地緣政治意涵,釐清中國挑戰美國霸權的意圖,更利用發展研究來挑戰西方知識體系二分法的弊病。長久以來,藉由西方(特別是英格蘭)產製的特效鏡頭,我們透過觀看一幅世界景象的畫作來理解「過去」,在這畫中,東邊(尤其是中國)陰翳灰暗。
「時間性」(temporality)有「片刻」的意涵,或指涉歷史上不算太長的時間。簡單說,基於「過去」才能看得到「未來」。「過去」、「現在」、「未來」其實是整體的,此整體即「時間性」。時間性亦包括對若干歷史事件取捨的可能,因為身處「現在」的我們,須透過對歷史事件的詮釋,才能理解「過去」,並且,歷史的轉捩點,例如,1400-1500年,1780-1850年,與1950-2010年等,分別有重要的歷史事件等待解釋。
本書以600年、160年,與60年時間性的視角,來找回未曾被挖掘出重要事件的真相,或以不同觀點重加解釋。600年與160年視角讓我們看清楚東、西方兩大區域的興衰。60年的視角亦指出「發展」須在強權羽翼下完成,從前如此,現在的「一帶一路」亦復如此。
作者簡介:
謝宏仁 | Vincent H. Shie |
學術界認識我的人不少,只是未曾有過一面之緣。
或許是,在這些年裡,寫了幾本看起來只能用「囂張」來形容二字的專書,像是,《發展研究的終結:21世紀大國崛起後的世界圖像》(台北:五南,2013);《社會學冏很大:看大師韋伯如何誤導人類思維》(台北:五南,2015);《顛覆你的歷史觀:連歷史老師也不知道的史實》(台北:五南,2017)。同儕或許認為書名讓人瞧不出絲毫的輩分觀念,「學術倫理」缺場,可說根本不存在。
在輔大社會系已逾十三載,未曾被詢問過是否願意擔任系主任一職?一開始懷疑自己的人緣不好;不久後,也開始懷疑起自己的行政能力;接著,逐漸想起自己應該是撰寫不少令人厭棄的論點,導致在學術界朋友寥寥可數。但這很難證明,因為彷彿自己在抱怨,在學術小圈裡,會做人比做研究還更重要。
這幾年,忙於寫書,已無多餘時間撰寫能多投稿(高點數的)SSCI與TSSCI的期刊文章。所寫的專書或許可以用來提升自己,但光看標題已讓資深學者感到困惑,而懶得去證駁其中各種論點。於是,升等之事遙遙無期。在今(2018)年5月的研討會裡,某位身著東海岸時髦短褲的前輩,對筆者論文以外的事情更感興味,勸戒申請升等時務必要留心,不能太過囂張。
這本書,小學剛畢業的兒子說:「你一下子寫《終結》,你一下子寫《風雲再起》,別人會說你是個怪人」。我只能笑而不答。
官網上,應該有些關於筆者的介紹,但看不出筆者對學術的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