蝸牛小ㄕㄢ是男生或女生? | 拾書所

蝸牛小ㄕㄢ是男生或女生?

$ 308 元 原價 350

尊重自己的聲音、尊重他人的選擇。
愛踢足球的不一定是男生,女生也無須喜歡粉紅色。
扭轉刻板印象和偏見,練習「尊重他人」和「自我認同」的一生課題。

★生物科學、文學、哲學、教育,跨領域平等推薦──
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助理研究員‧林大利 
作家‧林蔚昀 
簡單哲學實驗室共同創辦人‧朱家安  
育兒顧問‧趙崇甫(大樹老師)
★波蘭知名書店Empik、書評網站lubimyczytac.pl讀者熱烈迴響。

上學的第一天,蝸牛小ㄕㄢ就發現自己跟班上的小朋友有點不太一樣:牠不知道自己是男生還是女生?或更正確地說,牠還沒決定自己該被叫「小山」或「小珊」。而當小朋友們熱烈地討論起這個問題時,緊張得說不出話的小ㄕㄢ選擇膽怯地躲進殼裡面。

可是,接下來的時光總不能都在殼裡面渡過呀!因此學校的輔導老師:水豚瑪格達小姐,指定小ㄕㄢ完成一個很特別的任務──去森林裡採訪一些動物,好完成一則跟昨夜那場暴風雨有關的報導……

以真實的生物故事,與孩子談論家庭的意義,
並體認到「自信」的力量,更藉此練習「思辨」的過程。

作者之一是生物學者,她以「蝸牛」為主角,並適度調整生物設定,讓原本是雌雄同體的蝸牛小ㄕㄢ,開始對自己的性別產生疑惑:「自己該當女生或男生,才算是『正常的』呢?」

然而大多數陸棲(有肺類)蝸牛是雌雄同體,原本就不必考慮自己該成為雄性或雌性的問題;只是在這個性別二元論為主流價值觀的社會中,故事裡的蝸牛小ㄕㄢ和我們一樣,不得不把自己歸類到「男」或「女」之中,也試圖尋求所謂「最正確的」答案。幸運的是,我們跟著小ㄕㄢ一路採訪,看見隆頭魚、黑天鵝、狨猴、紅松鼠的生命故事,牠們那坦率而從未有任何自我懷疑的態度,更正向鼓舞了小ㄕㄢ(也鼓舞了我們)體認到:其實,「我」不必汲汲尋求他人眼中認可的結果。

這本圖畫書的圖像與文本皆具獨有魅力;它將我們的目光投注到更廣闊的世界,看見其他動物的家庭型態,不僅超乎我們籠統想像,也讓我們看到了每一個生命都有更多、更自由的選擇。最重要的是,這些生命故事並非虛構、也非特例,而是集結了各世代地區的生物學家,長期觀察、追蹤與記錄的研究結果。因此,在不傷害他人的前提下,我們又為何需要以「正常與不正常」、「正確與不正確」來定義自己的選擇呢?當然,遑論用正常、正確去評論他人的人生選擇了。

無論是想與孩子談論家庭核心意義、幫助孩子建立自信,或期待能帶給孩子思辨能力的家長/教師們,不妨以這本書為起點,與蝸牛小ㄕㄢ一同鼓起勇氣,放慢腳步地瀏覽旅途所見之風景,具體感受到愛、尊重、自我認同的抽象概念,踏上真正實現「社會平等」願景的路徑。

作者簡介:

瑪莉亞・鮑沃芙斯卡(Maria Pawłowska)

生物學者,劍橋大學博士,並在大學課堂上教授性別研究課程。

雅各・沙曼維克(Jakub Szamałek)

1986年出生於波蘭華沙,畢業於牛津大學考古學系,亦在劍橋大學取得博士學位。現為專職作家,也從事電腦遊戲腳本創作;其著作曾獲波蘭國內重要的文學獎項,備受讚譽。

繪者簡介

卡塔吉娜・波古茲卡(Katarzyna Bogucka)

插畫家,也是為孩童創作的平面設計師;本書是先在紙上打草稿後,掃瞄成電子檔案,利用繪圖軟體和影像處理軟體後製而成絢麗畫面。她擅長將幾何圖形與流線設計搭配構成畫面,亦熱愛嘗試不同的大膽配色,形成獨樹一格的創作。

譯者簡介:

林滄海(Eryk Hajndrych)

波蘭人,精通中、日、英三種外語,現職為語言工作者。2014年8月擔任臺南社區大學臺江分校所舉辦的「臺、波文化交流活動」隨行口譯人員。2017年7月、8月負責波蘭「萊格尼察(Legnica)舞蹈歌唱團」在臺灣表演的所有翻譯及溝通協調工作。本身熱愛閱讀,尤其對語言、文學等相關書籍特別感興趣。

陳力綺(Li-Chi Lee Chen)

臺灣清華大學語言學碩士,波蘭羅茲大學語言學博士。2016年起開始在波蘭任教,現為卡基米日維爾基大學現代語言暨應用語言學系(俄、中文組)專任助理教授。對語言、文化和性別等議題非常感興趣,著有《臺、波幽默的社會語用學研究(Taiwanese and Polish Humor: A Socio-Pragmatic Analysis)》一書。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