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針對清初遺民,在學術界上較為重要人物,如:孫奇逢、刁包、黃宗羲、方以智、張爾岐、錢澄之、顧炎武、王夫之八位學者,其《易》學中經世濟民的理念、內聖外王之道,作一分析整理、闡述詮釋。
明清之際至清末民初,是一個風雨飄搖的時代。多少救亡圖強、經世濟民學說產生。不論是否受到西方文化衝擊的影響,中國儒家思想發展至明末清初時,已產生諸多經世濟民、實學致用等理論。尤其清初遺民在其著作中,以註釋《易經》為多,以釋《易》作為抒發經世、處世,乃至身心安頓之作。
本書針對當時較為重要人物,如:孫奇逢、刁包、黃宗羲、方以智、張爾岐、錢澄之、顧炎武、王夫之八位學者,其《易》學中經世致用、內聖外王之道,作一披露與闡述。
作者簡介:
§張曉芬§
1971年出生於台北市。
學、經歷:
台大中文系畢、中正大學中文所碩士畢、輔大中文所博士畢。
曾任教景文高中、現任國立陸軍專校通識教育中心國文助理教授。
長年致力於明清學術思想研究,並涉及明清《易》學義理思想、儒家思想與佛學研究等。
著作:
《天理與人欲之爭──清儒揚州學派「情理論」探微》、《牟庭《詩切》研究》與《大專國文選》。並發表多篇論文,如:〈欲成大事,不能昧於歷史大勢──試論蘇輿《翼教叢編》文論中所反映的經世思想〉、〈焦循以《易》解經初探〉、〈尋求德性與理性的道德實踐──試論朱熹「易學」中的修養工夫於當今易學思想的啟發〉、〈進德存諸心,修業見諸事──試論陳夢雷「易學」中的道德修養〉等刊載於本地或大陸的期刊學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