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津的大陳新村:歷史變遷與認同 | 拾書所

旗津的大陳新村:歷史變遷與認同

$ 315 元 原價 350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高雄研究叢刊

全台的大陳新村有三十五個,旗津的大陳新村又名實踐新村,是其中的一個。隨著1960年代政府第二次輔導就業,有些其他新村的大陳人湧入旗津形成居住的問題;有些從事海員者衍生跳船美國;1979年台灣開放觀光,很多跳船者的妻子登機飛往美國,形成跳機事件;跳船和跳機的故事,讓大陳人從政治性的移民轉變成自願的經濟性移民;從黑工生活的辛酸淚變成在美國擁有數間中國餐廳的奮鬥史。令人感到弔詭的是1955年大陳島民因為「不願受共產暴政,毀家抒難,拋棄祖墳家園,義無反顧,投奔自由」的行動,贏得了「大陳義胞」的尊稱,並由國家挹注資源給養安置,可是為什麼「大陳義胞」要逃離國民黨政權安置的家,用偷渡的手段到美國從事黑工?
隨著「大陳義胞」的公共論述逐漸消失,旗津大陳人自我認同的凝聚共識是如何表現呢?

作者簡介:

周秀慧

出生於臺中,一家四口租賃在臺中的眷村,六歲遷居高雄鳳山。成家後,隨著外子工作外派,舉家遷移馬來西亞古城馬六甲(Melaka)六年。返台定居後,發現自己生活的鳳山處處有古蹟,小時候跟隨家母推著攤車在東便門茶室前的叫賣、在雙慈亭前看歌仔戲都成為美好的回憶。
畢業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作品有《東萊新村的歷史與人》;協助執行的計畫案有〈旗山糖業鐵路旗尾線產業再生先期調查研究〉、〈國定古蹟鳳山縣舊城城內有形文化資產價值評估調查研究〉、〈糖業鐵路旗尾線沿線聚落文史調查研究〉。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