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年輕的總統馬克宏矢志改革,台灣能否同樣因應情勢,積極轉型?
◆台灣教改如何從重視平衡發展,理論與實務並重的法國學制中取經?
◆當法國傾全國之力紀念一九六八年五月學運,台灣該如何面對族群分裂的歷史事件?
◆法國報業不仰賴廣告收入支撐,台灣傳媒可否從中找出抵擋商業化的存活之道?
◆從罷工事件頻傳、最愛抗議的法國身上,勞工意識日漸抬頭的台灣能有何借鏡?
◆黃背心運動肇因於稅制改革所引起的階級抗爭,菁英統治階層應當如何回應民意?
◆經兩百多年抗爭方有男女平等參政權,關於兩性/性別平權,法國人怎麼看、怎麼做?
我們常說,要向先進國家學習、要培養人們的國際觀,然而,即便每年都有大量的留學生前往海外求學、有學者進行國際學術交流、有政府各部會官員及縣市首長前往異地考察,移植西方國家的觀念與作法時,卻屢屢在強行實施以後,衍生諸多問題而坐困愁城。
有鑑於此,總想為台灣貢獻一己之力的本書作者彭怡平期望透過她將近30年的法國觀察,整理出一本多元、豐富、含括各個面向的著作,引領眾人思考,希望為台灣找到一條可供借鏡的道路。
選擇法國,因為她曾為歐陸史上最強盛的國家、統一全歐洲,現今則為全球七大經濟體之一,更是美俄之外,最大核武儲備國。尤有甚者,法國還是當代第一個實行民主政治的國家,融合多元種族,文化底蘊深厚,且人民品味多元挑剔、事事都有意見,也敢於發怒與抗爭,在政治、價值觀建立、文化與藝術培育、面對人民覺醒與抗爭等事物上,都有值得理解與學習之處。
「它山之石,可以為錯」,透過本書全方位、多面向、深入的剖析,自「藝術與生活」、「歷史與人文」、「經濟與能源」、「社會與政治」、「兩性平權」等五大領域,一窺當代第一個實現民主政治的國家如何因應各種轉型浪潮與挑戰,從中汲取經驗,轉為台灣成長的養分。
法國在台協會主任紀博偉先生說:
「《這才是法國》提供了珍貴的思考基礎與觀點!」
集「觀察、顛覆、思考」於一身
由國人自寫研究的第一本著作
帶你認識法國、展望台灣
城邦媒體集團首席執行長 何飛鵬
法國在台協會主任 紀博偉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鄭治桂
專文推薦
作者簡介:
彭怡平Yi-ping PONG
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法國巴黎第一大學造型藝術所電影電視系,視覺藝術家、作家。專攻劇本、紀錄片拍攝、攝影及電影藝術的研究,從事跨領域的藝術創作,兼具作家、藝術家、攝影家、策展人、紀錄片導演等多重身分。通曉法、日、英、德、中、拉丁文。2013年,榮獲《LADY格調》「中國年度最具影響力十大人物」。2002年以《Jazz Club in Paris》榮獲法國年度藝術家獎。
已出版十餘本攝影文學及藝術專書,如《女人的房間》、《她的故事》、《彭怡平的藝術筆記》、《安格爾的小提琴》、《巴黎‧夜‧爵士》、《隱藏的美味》、《名廚的畫像》等。
多次應邀至法、美、中國、日本及台灣美術館及專業藝廊舉辦個展與外語專題學術講座。為國藝會、文化部及台北市文化局獎助藝術家與文學家。
聯繫作者:[email protected]
Facebook作者粉絲頁官網:彭怡平(Yi-ping Pong)
相關著作:《隱藏的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