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族認同」經常被描述為妨礙理性評估的錯誤意識,然而,我與台灣意見領袖的訪談和我個人在業界的觀察都不支持這樣的觀點。在回顧相關的學術文獻,檢視更多的一手資料,並與政府、專家、企業界人士對談後,我最終被引導到一個長久以來未曾注意到的答案:經濟利益和國族認同並非互斥,而是相互結合且形塑了台灣與中國經濟關係的取向……國族認同是對外經濟政策構建的基礎所在。
——林夏如/本書作者
何榮幸/報導者文化基金會創辦人暨執行長
吳乃德/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
胡忠信/政論節目主持人、歷史學者
徐小波/時代基金會創會董事長
張榮豐/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所研究員
張鐵志/政治與文化評論家
陳藹玲/富邦文教基金會執行董事
龔明鑫/行政院政務委員
——一致推薦(依姓名筆畫排序)
兩岸關係是全球矚目的政治「熱點」。
對台灣而言,與中國大陸的經貿關係既是機會,也是挑戰。中國的市場對台灣極具吸引力,兩岸經濟的交流會帶來許多好處,卻也加深台灣在經濟上依賴大陸的程度,而這個依賴對象始終持續威脅要兼併台灣,甚至不惜發動戰爭。這便是「台灣的中國兩難」的核心。
兩岸關係是全球目前極重要的國際關係之一。在經濟方面,中國大陸占台灣的外貿比重超過20%,出口則占總額超過28%,大陸也是台灣最大的對外投資(FDI)對象,年度占比超過40%,有超過一百萬的台灣人在對岸工作。然而同時,在政治方面,中國一直聲稱台灣是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經濟作為促進統一的手段,但從未宣布放棄以武力統一台灣。
台灣對此矛盾情境的回應方式一直都很不一致,尤其是台灣對大陸的經貿政策時而大幅開放,時而嚴格限制,原因究竟為何?林夏如教授認為台灣人的「國族認同」(national identity) 是解釋政策在極端選項之間搖擺的關鍵。本書透過追縱台灣的認同意識和兩岸政策在過去二十年間改變的歷史軌跡,尤其是國族認同、經濟利益和對外經濟政策彼此之間的關係,來解釋兩岸經濟政策的演變方式。
作者親訪包括江丙坤、林義雄、張忠謀、曹興誠、陳冲、尤美女、范雲等四十位台灣各領域意見領袖,並由四個層次帶領讀者抽絲剝繭:
⒈時間序:從李登輝時期的「戒急用忍」(限制),陳水扁時代早期的「積極開放、有效管理」(開放),後期的「積極管理、有效開放」(限制),到馬英九主政時的ECFA(開放);
⒉國族認同:在這四個階段裡,透過中研院、政治大學與其他機構的民意調查,呈現台灣民眾對自身「國族認同」的變化;
⒊意見領袖:作者將台灣各界意見領袖分成四大「意見集群」:廣泛開放派、適度開放派、溫和限制派、嚴格限制派,呈現這四大意見集群在每個階段對兩岸經貿政策的爭論。
⒋重要案例:林教授在每個階段都舉出實際案例,讓讀者對當時的政經情勢、政策走向與爭議,有更具體的認識,例如:李登輝時期的台塑漳州(電廠)計畫、陳水扁時期的和艦案,以及馬英九時代的《服貿協議》與太陽花運動。
本書先以英語版本發行,出版時由於是少數由台灣作者以英語解析兩岸經貿關係的著作,並提出獨到的「國族認同影響經濟政策」見解,在美國政商界引起高度注目。作者更為繁體中文版讀者搶先補充在蔡英文執政後,兩岸政經發展的最新情勢,用「高收入陷阱」的概念來解釋2014至2018年幾場選舉帶來的權力轉移所代表的意義。現在,台灣的國族認同已經趨向共識,台灣選民已不再被傳統的政治認同而動員,他們最關心的是如何找出方法來擺脫高收入陷阱,同時保護自己所認同的價值。
▍何榮幸(報導者文化基金會創辦人暨執行長):
「國族認同」既是台灣社會的主要矛盾,也是台灣對大陸經貿政策在「政經合一」與「政經分離」間擺盪的核心因子,本書對此做出了清晰有力的詮釋。
▍吳乃德(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
歷史上沒有一個獨立國家面臨台灣目前的情境:具有強大經濟吸力的國家,同時也是準備加以兼併的軍事強權、不斷加以霸凌的獨裁政治體。本書的細緻分析,是國人理解這項挑戰的必要參考。
▍徐小波(時代基金會創會董事長):
林夏如教授在新書中以「國族認同」為主軸,為錯綜複雜、千變萬化的兩岸關係做了獨到的分析論證,提供給讀者一場引人入勝的解析。台灣經過六十年的發展,產生了何種核心價值,值得提供大陸以及新興市場國家借鏡?大陸的國家資本主義能夠永久得到民意支持而不變嗎?太多太多要思考的議題,讓我們彼此共勉之。
▍張鐵志(政治與文化評論家):
台灣的「中國兩難」確實是我們無可迴避的挑戰,本書釐清台灣過去二十年政策背後的政治與經濟邏輯,對台灣到底要往哪裡去的問題,提供了重要思考。更進一步的問題是,我們要如何跳脫這個兩難?
▍陳藹玲(富邦文教基金會執行董事):
這兩年世界局勢變化詭譎,台海兩岸的關係不僅影響此地區居民的命運,更關係整個地球未來勢力消長。林教授有最直接的角度觀察,深入淺出分析,值得大家仔細研讀。
作者簡介:
林夏如 Syaru Shirley Lin
林夏如博士是哈佛大學和香港大學的優等畢業生,常年在紐約和香港工作,並曾於東京和馬德里求學及工作。三十二歲時成為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全球最年輕的女性合夥人、最年輕的亞裔合夥人,負責亞洲地區私募投資,首創高盛在亞洲的創業投資,掌管十億美元和亞洲十二國的投資,同時更啟動日本的投資業務。她著名的投資項目包括阿里巴巴、中芯國際、新浪網、寶成集團、巨大集團,也曾參與中國大陸、新加坡及台灣國有企業私有化工作。
林教授是香港中文大學全球政治經濟學碩士項目的創始教師成員、客座副教授,也在美國維吉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Virginia)、北京清華大學、台灣國立政治大學授課,目前正在研究東亞的高收入陷阱問題。
林教授現為高盛集團亞洲銀行、朗廷酒店集團與三商美邦人壽的獨立董事。她受香港政府委任為太平洋經濟合作香港委員會成員,協助香港的經濟發展,另身兼維吉尼亞聚焦超音波研科基金會的董事,致力於支持新型醫療技術的研發。
譯者簡介:
▌陳方隅
《菜市場政治學》共同編輯、專欄作家。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國立台灣大學政治所畢業,目前為美國密西根州大(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政治所博士候選人,主修比較政治,研究興趣為威權政體以及政治行為。
▌林添貴
國立台灣大學畢業,歷任企業高階主管及新聞媒體資深編輯人。譯作達百本,包括《蔣介石與現代中國的奮鬥》《裕仁天皇》《季辛吉大外交》(合譯)、《大棋盤》《李潔明回憶錄》《轉向》《南海》《南中國海》《2049百年馬拉松》《美國世紀的終結?》《棉花帝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