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留日時期的閱讀及個人主義、尼采、施蒂納、無政府主義等思想,探討魯迅「確立個人主體性」的精神歷程。
魯迅原名周樹人,因1918年在《新青年》上以「魯迅」的筆名發表短篇小說《狂人日記》而蜚聲文壇,並在此後生涯所餘的十八年間一直居於中國文壇的核心,直至今日,「魯迅」仍被認為是中國現代文學最具代表性的作家。然而,周樹人何以成為「魯迅」?其精神史的來源和過程是怎樣的?就不僅僅是「魯迅」作為一個作家的個人成長史問題,而是關係到中國近現代思想和文學的根本問題。
本書收論文八篇,從「個人主義」、「狂人」、「國民性」等詞語概念探討魯迅(1881-1936)精神史源,以實證研究的方式,具體考察在日本明治三十年代的思想文化背景下,留學生周樹人如何成長為後來創作《狂人日記》並成為五四新文學奠基人「魯迅」的精神歷程。具體廓清了「個人主義」、「尼采」、「施蒂納」、「無政府主義」和「狂人」的言說形態,以及這些言說對他的影響;更以《狂人日記》為代表文本,探討魯迅思想和文學觀的形成,其創作對於拓展中國文學精神疆域的深遠意義。書中力圖揭示在波瀾壯闊的二十世紀初,周樹人如何不為時代大潮所漂泛,「取今復古,別立新宗」,確立自我,完成個人主體塑造的精神歷程。
作者簡介:
李冬木,1959年生於長春市。東北師範大學本科,吉林大學碩士,大阪市立大學大學院中國文學研究科博士後期課程修滿學分。佛教大學文學部中國學科教授。主要研究課題為「明治日本與中國近代文學」。主要論文有〈明治時代「食人」言說與魯迅的《狂人日記》〉(《文學評論》,2012年1期)、〈「天演」から「進化」へ──魯迅の進化論の受容之その展開を中心に〉(《近代東アジアにおける翻訳概念の展開》,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2013年1月)〈明治時代的「狂人」言說與魯迅的《狂人日記》〉(《文學評論》,2018年5期)。主要翻譯有《魯迅與日本人──亞洲的近代與「個」的思想》(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魯迅〉(收錄於李冬木、趙京華、孫歌合譯:《近代的超克》,北京三聯書店,2005年)、《魯迅 救亡之夢的去向──從惡魔派詩人論到〈狂人日記〉》(北京三聯書店,2015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