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牧世界的市民城市:探討未來新生活型態城市創生發展新思維 | 拾書所

遊牧世界的市民城市:探討未來新生活型態城市創生發展新思維

$ 672 元 原價 850

當「移動」成為生活、工作、探索的常態時,
世界成為處處挑戰、處處是機會的新遊牧時代,
在此流動浪潮下,居住者與城市的關係必須重新被定義


以創意推動城市改造的國際權威 查爾斯.蘭德利最新力作
探討未來新生活型態城市發展新思維


各界專家學者一致推薦:
朱平 (漣漪人文化基金會創辦人)
林崇傑 (台北市產業發展局局長)
許毓仁 (立法委員、TEDxTaipei創辦人)
張基義 (國立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專任教授)
黃瑞茂 (淡江大學建築系教授)
溫肇東 (創河塾塾長、政大科智所兼任教授)
蕭麗虹 (竹圍工作室負責人)
──以上依姓氏筆劃排序

創意城市學權威查爾斯.蘭德利在《創意城市》一書,提出如何打造城市創意生活圈的思考技術。睽違多年,查爾斯.蘭德利再度以他對全球城市發展的觀察與研究,推出新作《遊牧世界的市民城市》,開展對於人類城市文明不同想像的對話。

查爾斯.蘭德利指出,現代人生活在一個處處是機會,卻也處處挑戰的新遊牧時代。我們的社會、群體內外均處於緊繃狀態,焦慮感不斷上升,導致我們身處的世界出現極深的斷層,城市變得更複雜。二十一世紀的城市開始面臨新的挑戰。城市裡數位建設不斷加速,跨國移動交通工作日益便利,人類城市再次進入新的遊牧時代:部分是仰賴數位工具而居不定所的新遊牧人,另一部分則是為天災人禍所推動的大規模移民。這兩者無不挑戰城市發展的想像,挑戰市民的內涵,從而形塑不同城市的軌跡:成為自閉城市或開放都會。

本書分成四部,前兩部闡述對於移動中世界與城市的觀察,點出現今城市面對的挑戰。例如城市中出現各式各樣的遊牧者,挑戰了城市擁有者的定義;公民資格也不再是城市居民獨有,反而成為待價可沽、高價者得的商品;大量湧現的移民潮、觀光客改變了城市地景與功能。

蘭德利精闢剖析現代人生活的悖離困境:當世界趨向遊牧狀態,反而呈現巨大斷裂。許多人為了工作或休閒在世界各地游移。部分的人熱愛此種生活狀態,觀念與趨勢的交流成為廣大世界的一環。但其他也有人卻深感恐懼。基本上,遊牧指涉圈內與圈外;歸屬與不歸屬。遊牧是關於矛盾張力。」當我們熟悉的世界持續內縮,而城市愈加混雜、多元而游離時,我們的部落/社會天性,我們的抱團/離群直覺,就會持續拉扯這份矛盾張力。……

後兩部則提出因應策略:城市,即是回應挑戰、適應挑戰的重要場域。城市應該創造更多「相逢區域」(zones of encounter),是平行生命得以遇見與混雜的地方,也是創造淺深不同連結的所在。許多的微型相逢,造就社群興起的沃土。城市住民與非住民透過不同形式「相遇」,各自以自己的長處,形塑地方紋理。觀光客、客人或半住民,可能尚未成為社群正式成員,也沒有政治權利,卻有看待城市資源與機會的嶄新眼光,發現城市住民習以為常的特色。積極參與的圈外人與圈內人之間的界線將逐漸模糊。

蘭德利堅信,唯有透過人民各自行動產生的創意矛盾張力,以及面對矛盾的集體行動,方能成為新一代城市創生的基礎。作者的立論具前瞻性,處處帶給生活於「移動」頻繁的遊牧世界的我們更不一樣的思維。

作者簡介:

查爾斯.蘭德利Charles Landry
出生於1948年,先後在英國、德國、義大利接受教育。1978年創立「傳通媒體」(Comedia),擔任執行長。「Comedia」被譽為歐洲最具權威的文化創意規畫諮詢機構,其宗旨在於藉由激盪想像力與新的思維激發城市創意潛能,使城市完美地結合傳統與創新,並兼顧到城市的獨特文化與全球化趨勢,創造出具有競爭力的”創意城市”。

多年來,蘭德利與他的團隊跑遍全世界,推展了無數的專案;他在全球45個國家發表過演講,包括:阿爾巴尼亞、澳洲、保加利亞、加拿大、杜拜、芬蘭、德國、挪威、比利時、瑞典等等。近幾年,則專注於輔導亞洲國家推動城市的創意發展。例如,日本、中國、香港和台灣等。

Landry擅長於幫助城市改變它們的想法,並且具備相當多的實務經驗;他不但能刺激城市本身的創意,使城市能轉變自己,同時發展未來的想像潛力。

其著作有: 《創意城市》(The Creative City: A toolkit for Urban Innovators,2000)、《城市建設的藝術》(The Art of City Making,2006)、《掌握先機:複雜年代的都市生活》(Riding the Rapids: Urban Life in an Age of Complexity,2004),以及與菲爾.伍德合著的《跨文化城市:多元文化的優勢》(The Intercultural City: Planning for Diversity Advantage,2007,)、與和馬克.派克特(Marc Pachter)合著的《文化十字路口》(Culture @ the Crossroads,2001)等書。
其中《創意城市》自2000年出版至今,一直持續再刷不輟。

譯者簡介:

姚孟吟

清華大學外國語言學系畢,法國第八大學社會學系博士候選人。1998年自法國返台後先後參與藝術村、閒置空間再造、藝術介入空間的政策研究與概念推動,也是《藝術創作與交流的磁場—全球藝術村實例》(文建會,1999)、《文化空間創意再造—國外案例彙編》(文建會,2002)、《從邊緣建構另類美學——竹圍工作室12年》(竹圍工作室,2008)的共同作者。
譯作有《藝術介入空間》(遠流,2002、2017)、《閱讀設計的13個關鍵課題》(遠流,2015),以及查爾斯.蘭德利與臺北市都市更新處合作的系列小書:《創意臺北,勢在必行》(2012)、《創意平台:臺北,邁向城市3.0》(2013)和「台北的企圖心」(2015)。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