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美術團體發展史料彙編(4):1991年後美術團體(1991-2018) | 拾書所

臺灣美術團體發展史料彙編(4):1991年後美術團體(1991-2018)

$ 810 元 原價 900

臺灣自1987年7月15日解除戒嚴後,憲法保障的人民結社自由隨之開放,美術團體也因而愈加蓬勃發展。除了新的美術團體陸續成立,1991年以後臺灣美術團體在性質上亦出現明顯變化,不僅定位較以往明確,活動型態及作用性更加多元,呈現出分眾化之趨勢:有些團體專注推廣特定媒材;有些耕耘地方,與社區深度聯結;也有的是為推動特定理念而結社,或是經營替代空間,透過據點營運以推廣藝文風氣。

同時,網路使用習慣的普及,也使1991年後的美術團體演變出全然嶄新的運作模式。無論在數量上或質量上,1991年後的臺灣美術團體都較以往更加的自由、豐富、多樣。


商品特色

「臺灣美術團體發展史料彙編」出版計畫,邀請國內知名美術史學者進行田野調查、資料收整及編寫,累積近千筆美術團體資料,為臺灣美術研究寫下嶄新里程,出版之四冊專書包括:由白適銘撰稿的《日治時期美術團體(1895-1945)》、黃冬富撰稿的《戰後初期美術團體(1946-1969)》、賴明珠撰稿的《解嚴前後美術團體(1970-1990)》,以及由盛鎧撰寫的《1991年後美術團體(1991-2018)》。以美術團體獨特的發展軌跡及歷史紀錄,反映臺灣豐富多元的創作能量,並為臺灣藝術史的建構,提供更多討論及可運用的研究資源。

作者簡介:

盛 鎧
國立聯合大學臺灣語文與傳播學系教授
臺灣藝術史學會常務監事
策展
「生命的禮拜天:張義雄百歲回顧展」(國立臺灣美術館,2013)
「不完全變態:侯俊明創作與手稿展」(國立中央大學藝文中心,2016)
著作
研究領域包括臺灣美術史、美學理論、視覺文化與跨藝術研究,曾發表多篇關於藝術家侯俊明、張義雄、陳澄波、李石樵與郭雪湖的專題論文,以及哪吒形象演變、公共空間和巷弄意象等跨領域研究之論著,並撰有多篇藝評。目前進行之研究方向為運用文本生成學的方法,探究藝術家由圖稿或試作到作品完成過程中的創作演化。
獲獎
獲第1屆帝門藝術評論徵文獎優選(1999)、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現代文學研究論文獎助(2004)及彭明敏文教基金會臺灣研究學位論文獎助(2007)。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