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兒童人權之父雅努什.柯札克詮釋成長與理想的不朽經典。
‧荒謬中帶著真實、殘酷中帶著溫暖,以孩童治國暗喻民主社會改革歷程的跨時代經典。
‧完整呈現柯札克對成長及成熟民主的概念,即便已出版逾百年,仍對學習民主深具啟發。
波蘭兒童人權之父雅努什‧柯札克
以孩童治國暗喻民主社會改革歷程的跨時代經典
§ 所有受壓迫的人都像是兒童一樣無力,人類如何能得到更好的對待?
§ 童年的結束不一定是成長的開始,但經歷失敗卻是成長必經之路
「很多時候人想要做一件事,但結果卻和想的完全不同。」
麥提國王進監獄了。
雖然十歲就當國王不是他願意,但他一直努力想成為有改革精神、能幫孩子爭取權益的好國王。結果他不但徹底失敗、害許多無辜的人因為他而喪生,還因此失去實踐理想的舞台、身無分文四處被通緝,最終淪落被流放荒島的命運。
胸懷遠大的麥提,至此遭逢人生最大危機。究竟在這個充滿未知的小島,會有什麼轉機?
如同彼得潘被迫長大、哈利波特失去魔法,波蘭兒童人權之父柯札克,以孩童治國暗喻民主社會改革的跨時代經典,繼《麥提國王執政記》的歷險患難後,邁向最直面內心的終章。看改革者麥提國王如何在困頓中思索人生、從浪漫理想走向殘酷現實,活出他對生命的答案。
「《麥提國王在無人島》不是一個傳統典型勵志、療癒的故事,相反地,它非常殘酷、寫實。善良的麥提遇到許多來自大人的不公不義的對待,許多悲劇的發生並不是他的錯,許多他犯的錯來自沒有經驗,因為他必須在長大成人之前就長大,擔起他原本不該擔負的責任。在現實世界中,這種事是可能發生的,許多孩子在來不及長大、來不及有選擇權之前,就被迫踏入成人世界,有些人倖存下來了,有些人則誤入歧途。」──林蔚昀(作家、本書譯者)
「大人面對孩子所理所當然的態度,也是這個社會的主流價值面對弱勢的態度。更精確的說,當『理所當然』沒有了生活世界的經驗與情感,就成為凌駕其上,以支配作為秩序工具的極端暴力。」──翁士恆(國立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助理教授)
作者簡介:
雅努什‧柯札克(Janusz Korczak,1878 or 1879 - 1942)
猶太人,波蘭醫生、作家、教育家。本名亨利•哥德施密特(Henryk Goldszmit),也被人稱為「老醫生」或「醫生先生」,為兒童人權與教育奉獻畢生,被譽為波蘭兒童人權之父。
柯札克早年擔任兒科醫生,也曾在日俄戰爭、一次大戰與波蘇戰爭中擔任戰地軍醫。他曾遊歷各國講學、探訪慈善機構、從事義工服務,並在旅行中確立了為兒童事業奮鬥的志向。1912年,他與夥伴史蒂芬‧維琴絲卡(Stefania Wilczyńska)創辦了猶太孤兒院「孤兒之家」(Dom Sierot)。柯札克在孤兒院實驗以兒童為主體的教育,最為人樂道的即他開辦「同伴法庭」,讓孩童學習自治。他的教育觀念被認為是眾多教育潮流的先鋒。
二戰爆發後,柯札克為了陪伴孤兒院的孩子,拒絕離開猶太人聚集區,最後與兒童一起於集中營遇難。1979年逢柯札克百年誕辰,聯合國宣布當年為「國際兒童年」。1989年聯合國大會通過《兒童權利公約》,超過兩百個國家簽署,其精神可視為柯札克的價值之發揚。2012年是柯札克逝世七十週年,波蘭特別將該年訂為「柯札克年」,提醒世人他留下的深遠影響。他最具代表性的著作是《如何愛孩子:波蘭兒童人權之父的教育札記》,另有《麥提國王執政記》、《麥提國王在無人導》(以上三本由心靈工坊出版)、《當我再次是個孩子:波蘭兒童人權之父選集》(網路與書出版)。
譯者簡介:
林蔚昀
1982 年生,臺北人。多年來致力在華語界推廣波蘭文學,於2013年獲得波蘭文化部頒發波蘭文化功勳獎章,是首位獲得此項殊榮的臺灣人。著有《回家好難:寫給故鄉的33個字詞》、《易鄉人》、《遜媽咪交換日記:一樣的育兒關卡,不一樣的思考》(合著)、《我媽媽的寄生蟲》等書,譯有《麥提國王執政記》、《如何愛孩子:波蘭兒童人權之父的教育札記》、《人,你有權利》、《布魯卡的日記:波蘭兒童人權之父柯札克的孤兒之家故事》、《當我再次是個孩子》等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