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文壇至高榮譽費米娜文學獎得主、羅蘭 • 巴特傑出弟子
第一手師生情緣誌 重現那段追隨巴特、浪遊巴黎知識圈的黃金年代
巴特迷必藏的大師直擊側寫!
吳牧青(藝評策展人)
吳瑪悧(高師大跨領域藝術研究所副教授)
林承毅(潮流考現學研究者、林事務所執行長)
洪菁勵(長榮大學應用哲學系助理教授、法國波爾多蒙田大學哲學博士)
許綺玲(國立中央大學法文系教授)
──專業推薦(按姓名筆劃排序)
【內容簡介】
本書作者托瑪女士為法國文壇名家、著名思想史家、費米娜文學獎得主,文風細膩,深具雅致,尤其擅長出入歷史掌故之間,提煉筆下人物最生動精微的多面肖像。而她,曾受教於當代文藝思想名家羅蘭 • 巴特,並在巴特指導之下撰寫博士論文。這本側寫大師的致敬小書,以近乎零距離的直擊視角,原音原地重現巴特所在時空的追懷場景,為七○年代人才湧現、靈光四射的巴黎知識圈,寫下深刻迷人的註腳。托瑪眼中的符號學泰斗,不再只是活在「零度書寫」中的「神話」分析師,而是一位沐浴在西南方家鄉天光中的「日常」沉思者:他以帶有「天鵝絨般豐腴肉感」的嗓音迷倒眾人,穿著湖水綠的柔棉衣裝,渾身散發一股呵護感與輕柔勁,筆下的藍墨水在講究的紙張上添加思緒的色彩;他也在冬日花園的幽黯影像中,滌化了對母親的哀思悼殤,卻在跨時空與歷代史家心神交會時犯了偏頭痛;他還帶有一點「宅在家裡」的傾向,出門一走遠就會不小心迷途,找路去朋友家吃飯,最終變成狼狽不堪的行軍遠征……當年正青春的學生托瑪,就在如此近身親炙的「巴特流」浸潤中,走出了年少不羈的迷惘時光。而這一切,都要從「載歌載舞、流連酒吧」的研討課,以及那通「潑婦罵街」的電話開始說起……
【香塔勒 • 托瑪眼中的恩師巴特】
〔巴特的嗓音〕
巴特的嗓音與用詞咬字,具備某種質感,足以作為靜默的鄉愁印記,僅僅聽他說話便令人滿足。他的音色訴說了一種渴望與悔恨。每回聆聽都是一場獨具特色的聲音演出:智慧火花的快速連結、緩慢的發音和帶有豐腴肉感的聲線,根本是天生的聲樂家。聽巴特說話,如聆聽歌聲,樂音貫穿在他的言談之間。
〔巴特的書房〕
巴特並不是在寫字,而是在勾畫、潤色、抄錄。他筆下的藍墨水為空白的紙頁填上了色彩,他把紙張在文件匣裡分類排好,或把它們整整齊齊地堆成一落一落;他割裁、刪改,在字句前後來來回回,然後重新落筆、勾描、剪剪貼貼、把紙片夾起來。他細心觀察,凝神注視,在房間裡走來走去。
〔巴特的穿著〕
巴特在穿著打扮的選擇上並不敷衍馬虎,即便他排斥新潮,卻非常在乎布料的材質、棉紗的精巧、毛衣的柔軟、圍巾的絲紋。他身上穿的衣服總散發出一股呵護感與輕柔勁──近乎膚質。衣著的色彩從不刺激強烈,毫無侵略感,通常都是灰藍色系、湖水綠或粉彩色,融合了面容的蒼白,凸顯了雙眼的湛藍秋波。這組色彩造就了一種由微笑、語調、姿勢與態度聯手催化而成的諧和氣場。
〔巴特的粉絲力〕
巴特移動往來的時候,通常都有一群忠實的「朝臣」相伴,他們對新來的人惡目相向,試圖趕走對方,就像僕人拿著驅蠅撢保護主人免受蟲子嗡鳴騷擾。這真是詭異的經驗:在巴特的研討課中,所有人說話都帶著巴特的口吻,對他的矯飾風格及新詞新語有樣學樣,下意識地被感染,模仿起他的習慣小動作。學生們化身成一隻又一隻的「博學鸚鵡」。"
作者簡介:
香塔勒.托瑪Chantal Thomas
法國知名作家、史學家、「費米娜文學獎」(prix Femina)評審委員、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以其關於薩德、卡薩諾瓦、瑪麗•安托奈特及十八世紀自由精神的學術研究最為知名,經常受邀於耶魯、普林斯頓等名校講學。她曾在羅蘭•巴特指導下撰寫博士論文,深受恩師影響,其各類著作跨越史學、哲學及社會學的界線,文字風格含蓄典雅,細膩筆觸襯托詩性韻味,處處顯露睿智思辨。作品涵蓋廣泛,從散文、小說到劇本,每回出版新著即成文壇話題。小說《再見吾后》(Les Adieux à la reine)以宮廷朗讀官第一人稱視角出發,凝望法國末代王后瑪麗•安托奈特,以其嫻熟運用史實掌故及深刻描寫心理情感的書寫藝術,一舉榮獲法國重要文學獎項「費米娜文學獎」,後改編為電影《情慾凡爾賽》於全球上映。
譯者簡介:
│江灝
輔大法文碩士。文字工作者、兼職譯者。曾任法國在台協會主任室專員、中央廣播電台法語節目主持人。現職出版社編輯,兼任台灣法語譯者協會秘書長、台法學術交流協會理事、「當東方遇見西方」讀書會共同主持人。譯作:羅蘭‧巴特《符號帝國》、《神話學》。
│賴亭卉
中央法文碩士。法文口、筆譯者,亦從事法語教學。目前走跳非洲查德,擔任in-house翻譯。曾任職於信鴿法國書店。不定期線上分享法文學習相關資源與書籍推薦。譯作:《林園水塘部》、《說書人和他的閱讀處方箋》(合譯)、《版畫,狂想》(合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