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科學月刊、保釣到左翼運動:林孝信的實踐之路 | 拾書所

從科學月刊、保釣到左翼運動:林孝信的實踐之路

$ 379 元 原價 480

他是公共知識分子、思想家,更是實踐者,堅定持續長達半世紀的社會改造運動

朋友都叫林孝信「老林」。他創立《科學月刊》,以熱情吸引參與者,在現實中創造條件,以運動的方式推進科學知識普及;他投入保釣運動,將不平化為力量,從愛國情懷與民族主義出發,發展出「第三條道路」;他積極參與社大運動,以「解放知識,改造社會」為目標,改革教育體制;他大力推動通識教育,致力促進民眾批判精神與批判能力的培養,進而達到「賦權」的目的;他念茲在茲左翼運動的實踐,視其為第三世界知識分子責無旁貸的使命。
這些事業的成果或許不會以林孝信為名,但參與過這些運動的幾代人,多少都曾受到其人格的激發或感動。

2015年12月20日,林孝信因肝癌末期,溘然離世,享年71歲。對於曾經和他一起合作打拚的戰友、同志,甚至跟他共同工作的年輕一輩而言,彷彿也是一個美好純真時代的最終謝幕。由王智明主編的《從科學月刊、保釣到左翼運動:林孝信的實踐之路》既是林孝信的生平回顧,亦是對這個美好時代的紀錄與思考。
全書共十一章,收錄五篇訪談、一場座談、五篇側記,另外編錄林孝信生平年表與著作目錄。【輯一:訪談】與【輯二:座談】從林孝信的家庭背景、求學歷程說起,一路寫至創辦《科學月刊》、參與保釣運動、發起台灣民主運動支援會,再述及返臺創辦社區大學、推動通識教育與釣魚台公民教育計畫,除了描繪出林孝信生平與志業的概覽,也為「黑名單」歷史、70年代海外左翼、80年代島內黨外民主運動,及其與之後社會運動的關聯,提供了不同的思想脈絡。【輯三:側記】分別由林麗雲、王智明、吳永毅、鍾秀梅和陳美霞執筆,一方面補充訪談或座談中較少論及的面向,一方面拉出了批判與懷念的距離,呈現出一個更為立體、具有厚度與溫度的老林,也具體而微地記錄了林孝信對後輩的影響與啟發。
在景仰與緬懷之外,本書更重要的面向在於:我們如何能像林孝信一樣,認真看待歷史與國際,務實地面對理想與現實。誠如林孝信對《科學月刊》的理解:社會改造的事業不是他的,是所有人的;每一個人都有責任與義務去參與、實踐與改變。這或許是本書最終的意義。

作者簡介:

編者簡介
王智明
現任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副研究員,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與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合聘副教授。研究領域為亞裔美國文學、文化研究以及學術建制與思想史。著有專書Transpacific Articulations: Student Migration and the Remaking of Asian America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13)。

作者簡介
王智明(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副研究員,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與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合聘副教授)
吳永毅(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研究所助理教授)
李淑珍(臺北市立大學歷史與地理學系教授)
林正慧(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林嘉黎(自由業者)
林麗雲(國立交通大學亞太文化研究室研究員)
陳光興(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共同主編,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榮譽退休教授)
陳宜中(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思想》季刊編委)
陳美霞(國立成功大學公共衛生所特聘教授,釣魚台教育協會理事長,台灣公共衛生促進協會常務理事)
陳瑞樺(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與社會學研究所合聘副教授)
劉源俊(東吳大學物理學系名譽教授,臺北市科學出版事業基金會董事長,臺灣釣魚臺光復會理事長)
歐素瑛(國史館修纂處協修)
錢永祥(《思想》季刊主編)
鍾秀梅(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教授)
蘇淑芬(國立交通大學文化研究國際中心計畫助理)
(依姓氏筆劃排列)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