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可與《百年孤寂》比肩的偉大小說。
——《華盛頓郵報》
譯本特色:完整譯本首度上市,精準詮釋英文原作精神
+前言:拜雅特
+題辭: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
+題詩:羅伯.布朗寧(Robert Browning)
紀錄
1990年英國布克獎(The Booker Prize)得獎名作,80種版本風靡全球
2002年改編電影《無可救藥愛上你》,2012年改編BBC廣播劇
2003年英國BBC「大閱讀」(The Big Read):全民票選最受歡迎小說前200大
2005年美國《時代》雜誌:1923~2005年最佳英文小說之一
2008年英國《泰晤士報》:1945年以來最偉大的50位英國作家之一
入選英國《衛報》「生命不可缺少的100部書」清單
盛讚
一部完美的作品,從頭到尾都是大師手筆。拜雅特的文筆充滿了智慧、才氣與人性,《佔有》勢必成為 1990 年代最值得紀念的經典作。 ——《泰晤士報》 (The Times)
再怎麽讚譽都不為過,《佔有》是一部令人永難忘懷的傑作,它的懸念手法,它的情感尋幽,它的荒涼與惆悵,都令人嘆為觀止。 ——《出版家周刊》 (Publishers Weekly)
拜雅特是英國才智最高(intelligent)的小說家。——《蘇格蘭人報》(Scotsman)
拜雅特所傳遞的對文字的熱情、對文字差異性的享受與喜愛,有時到了令人眼花撩亂的地步。結合高度的精神和博學,她的作品既有挑戰性又令人興奮……——《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拜雅特是我們當前時代最好的小說家之一,她成功地挑動你,同時滿足你對智力和想像力的要求……儘管如此,她的作品可讀性非常高。——《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
佔有,
是著魔一樣的執迷,
而語言,是最極致的佔有
一八五九年夏天,在開往約克郡偏遠海濱小鎮的火車上,詩人艾許準備了一枚戒指給坐在他對面的女子佩戴。她不會是他的妻子,他也知道她永遠不可能屬於他,但是他並不知道,這個女人將佔有他的一生。他追著這個女人,從英國到法國,從信件到詩句,有如被魔鬼附身一樣……
「佔有」是愛的必然渴望,「著魔」是愛的最高級形容。
「我不能任由自己在你煽起的大火裡受煎熬……
沒有人能夠置身火焰裡而不被吞噬。」
——克莉史塔伯.勒摩特
一九八六年,為了揭開暗藏在維多利亞時代詩人艾許信件中的疑點,女性主義專家茉德.貝力博士和魯蛇文學研究員羅蘭.米契爾來到約克郡這個偏遠的海濱小鎮,想找出一百多年前、艾許人生中那段長達一個月的「研究之旅」背後的真相,以及,女同性戀詩人克莉史塔伯.勒摩特,真的也來過這裡嗎?火車上,收下戒指的那名女子,真有可能是她嗎?
她的生命就以此刻為轉捩點。
從前的一切只為了到達這裡,
日後的一切也都將從這裡不斷遠離。
文學研究助理羅蘭.米契爾在圖書館發掘了兩封出自艾許之手、從不曾寄出的書信。專門研究艾許的羅蘭不經意發現了信裡的艾許不像目前所有史料和作品中所呈現的一貫冷靜與溫文節制,反而透著一股羅蘭前所未見的熱切。這封信的背後,是否隱藏著什麼故事?而當遁世的維多利亞女詩人克莉史塔伯.勒摩特的名字出現在他追索的資料當中,他不禁開始想像:或許這將成為英國文學史上的一大發現,可以讓身為卑微小研究員的自己在學術界翻身……
羅蘭找上茉德.貝力博士合作,一起追索維多利亞時代這兩位詩人的祕密軌跡。一百多年前這兩位詩人之間不尋常的通信和詩文,成了茉德和羅蘭致力解碼的懸案線索。而隨著研究的深入,一開始互看不順眼、位階懸殊的茉德和羅蘭之間也出現了糾纏不清的情感和權力糾葛。
拜雅特在《佔有》中寫活了維多利亞詩人的文藝風采與創作能量,同時巧妙地將愛情故事融入歷史懸案與偵探小說的氛圍,讓《佔有》成為一部充滿文學美感卻又平易近人的經典之作。書中所有文字皆出自她一人之手,包括詩作、散文、文獻資料、傳記、日記等不同文體,無一不可亂真,使讀者不時錯覺兩位詩人是真有其人,分不清虛構與史實。
《佔有》讓拜雅特展現了同時作為詩人、散文家、學者、傳記與日記作者的寫作功力,技驚四座,不僅一舉奪下英語小說界大獎「布克獎」,也以它扣人心弦的結構與故事,成為當年最暢銷的小說之一。
她以兩對不同時代的戀人情感發展為雙主線,透過維多利亞體詩歌、激情洋溢的情書、隱晦的日記,以及其他各種不同文體起承轉合,並在小說裡注入莎士比亞式的戲劇色彩,完美融合懸疑解謎與高超文學性,成就了這部晉身英國文學史殿堂的「偵探推理羅曼史」,引領讀者一起從兩封信開始抽絲剝繭,揭露一段埋葬多年的烈火狂愛——在那個保守的年代,他們比現代自由的男女更奮不顧身,被愛全面佔有。
一部「羅曼史」,憑什麼贏得崇高的「布克獎」?
用後現代小說寫就一部當代「傳奇」(Romance)
Romance,在成為現代的言情「羅曼史」之前,本來是源自歐洲中世紀騎士文學的「傳奇」,謳歌騎士遠征歷險與浪漫愛情事蹟,例如法國的《羅蘭之歌》、《玫瑰傳奇》、英國的《圓桌武士》。
在拜雅特的《佔有》裡,不論是情人之間的愛情「佔有」,抑或學者之間爭搶珍稀研究資料的「佔有」,這種在生命裡對任何事物鍥而不捨、有如附魔一般的追索,正如同「傳奇」文學的主人翁踏上一場改變人生的遠征、為達某一目的而冒險犯難時,那種身不由己的狂熱追尋(quest)……
「語言」的佔有與揭發
詩歌、信件、日記、文獻,乃至於腦海裡的想法、念頭,全都是「語言」。
拜雅特大量玩弄「語言」,讓這個故事「被語言佔有」,而透過這些「語言」,英國維多利亞時代兩位詩人的祕密人生,在現代兩名研究者的追索之下被逐一揭露。
在拜雅特的筆下,詩人生活在「語言」之中。「語言」實質地「佔有」他們的世界,也以詩文的形式「佔有」愛人的思緒一生一世。
羅蘭、茉德踏上這一趟「解鎖語言」的遠征後,不只變得沉迷其中、不可自拔,更發現自己正在重複並延續前人的生命歷程,有如歷史輪迴的宿命。他們這一趟追尋,不只改寫了兩位維多利亞時代詩人的個人歷史,也改變了自己的生命。
用神話傳說隱喻顛覆女性地位
曼露西娜(Melusine)是法國民間傳說的女妖,上半身像人類,下半身為魚尾或蛇尾,經常出沒在水邊或水中。在拜雅特的筆下,維多利亞時代女詩人克莉史塔伯.勒摩特,就如同集毒蛇、仙女、女巫於一身的曼露西娜,在那年夏天佔有了詩人艾許的身心之後,毫不回頭地離開他身邊,又讓艾許像著了魔一樣,從英國一路追到法國布列塔尼……
拜雅特在《佔有》裡大量改寫神話與傳說,並藉由「傳奇」的虛構形式,勾勒出維多利亞時代一位獨立女性堅不從俗的獨特身影,讓她透過性、愛與寫作展現女性的力量。
作者簡介:
A.S.拜雅特(Antonia Susan Byatt)
拜雅特(1936~),英國當代知名小說家,也是詩人、評論家。2008年《泰晤士報》評選1945年以來最偉大50位英國作家之一,2010年英國最古老文學獎「詹姆斯•泰特•布萊克紀念獎」(James Tait Black Memorial Prize)得主。就讀劍橋大學紐罕學院、牛津大學薩默維爾學院,曾在倫敦大學學院、中央藝術學院授課,1983年成為英國皇家文學協會會員,1990年獲頒大英帝國司令勳章(C. B. E.)。
拜雅特著有多部小說,除了榮獲1990年布克獎的大作《佔有》,尚有《日影》(The Shadow of the Sun, 1964)、《遊戲》(The Game, 1967)、《花園處女》(The Virgin in the Garden, 1978)、《靜物》(Still Life, 1985)、《天使與昆蟲》(Angels and Insects, 1992 )、《巴別塔》(Babel Tower, 1997)、《傳記作家的故事》(The Biographer's Tale, 2000)、《童書》(The Children's Book, 2009)、《諸神的黃昏》(Ragnarok: The End of the Gods, 2011),以及《馬諦斯故事》(The Matisse Stories, 1993)、《夜鶯眼中的惡靈》(The Djinn in the Nightingale's Eye, 1994)、《元素:冰火同融》(Elementals: Stories of Fire and Ice, 1998)、等短篇小說集。
譯者簡介:
于宥均(第1-17章)
于宥均,一九七○年生。時空的穿越者。文字聲音影像的創作者。
宋瑛堂(第18-28章、後記)
台大外文系畢業,台大新聞碩士﹐曾獲加拿大班夫國際文學翻譯中心駐村研究獎﹐曾任China Post記者、副採訪主任、Student Post主編等職﹐文學譯作包括《分手去旅行》、《霧中的曼哈頓灘》、《該隱與亞伯》、《世仇的女兒》、《情,敵》、《苦甜曼哈頓》、《絕處逢山》、《消失的費茲傑羅》、《重生》三部曲、《往事不曾離去》、《修正》、《全權秒殺令》、《單身》、《大騙局》、《數位密碼》、《歡樂之家》、《永遠的園丁》、《斷背山》等。非小說譯作包括《被消除的男孩》、《黑暗中的希望》、《走音天后》、《在世界與我之間》、《間諜橋上的陌生人》、《永遠的麥田捕手》、《怒海劫》、《賴瑞金傳奇》、《搜尋引擎沒告訴你的事》、《蘭花賊》、《宙斯的女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