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為臺灣人文學核心期刊(THCI)與臺灣社會科學核心期刊(TSSCI),並獲2016-2018年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綜合類評比:第二級
1998年年底,一群來自不同學科背景的學者在臺北月涵堂,召開第一次的文化研究年會,會後宣佈中華民國文化研究學會成立,文化研究自此正式成為中華民國學術體制裡的一環,即令在科技部(昔國科會)的規劃中,它至今仍只是一個次領域,而非學門。不過,學會的成立,起碼在建制史的意義上,標誌了一個新興領域的成形,一如新生命的誕生。
本期的重點之一,便是「文化研究二十年」的專題論壇。與以往類似論壇
的設計不同,這個論壇的重心不在於前輩學者對自身學術來路與思想的回
望與闡述,而在於接受過「文化研究」薰陶,受其影響與啟發,並對泛亞
際文化研究學術體制有相當經驗的年輕學者,他們對自身求學歷程的回
顧,關鍵選擇的思考,以及對未來的展望。
本期的另一個重點是臺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王志弘教授的宏文。再次提醒我們文化與在地的關係,尤其是文化與日常生活以及政經網絡的交織,才是「文化研究」思考文化的關鍵起點。它也提醒我們文化研究與其他領域的對話與交錯。
本期的兩篇論文也從另一個面向回應了文化研究二十年的發展,即文化理論在不同空間的落地轉譯。
作者簡介:
王志弘 (Chih-Hung WANG)
現任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編著有《文化治理與空間政治》與《叛民城市:臺北暗黑旅誌》等書,另有譯作40餘種。
陳東升 (Dung-Sheng CHEN)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研究專長包括都市社會學、組織社會學、科技與直接民主、社會創新與社會設計等。
莊雅仲 (Ya-Chung CHUANG)
國立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教授,著有Democracy on Trial: Social Movements and Cultural Politics in Postauthoritarian Taiwan (CUHK Press, 2013)和《民主台灣:後威權時代的社會運動與文化政治》(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4),與Arif Dirlik、廖炳惠合編Taiwan: The Land Colonialisms Made期刊專號(boundary 2,2018)。
呂欣怡 (Hsin-Yi LU)
任教於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研究興趣包括環境人類學、能源人類學、都市人類學。
陳奕麟 (Allen CHUN)
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講座教授。近作包括 Forget Chineseness: On the Geopolitics of Cultural Identification (SUNY Press, 2017) 和 On the Geopragmatics of Anthropological Identification (Berghahn, 2019)。
黃浩威 (How Wee NG)
英國威斯敏斯特大學人文學院博士後研究員,著有《戲劇盒與新加坡的社會劇場:文化干預與藝術自主性》(南洋理工大學中華語言文化中心,2011)。
羅小茗 (Xiao-Ming LUO)
上海大學文化研究系副研究員,《熱風學術(網刊)》主編。
郭佳 ( Jia KUO)
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博士生,研究興趣為戰後東亞左翼及其情感政治、勞工文化與民眾藝術。《人間思想》(繁體版)執行編輯,學術書籍與網站編輯。
陳佩甄 (Pei-Jean CHEN)
國立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曾任中研院博士後研究員,《破報》執行主編,時報文化出版社編輯。
鄭亘良 (Keng-Liang CHENG)
國立中央大學英文系碩士、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博士。現為《新國際》、《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編輯、東海大學社會系兼任助理教授。
張馨文 (Hsin-Wen CHANG)
文化研究博士,目前於印度安貝德卡大學(德里)(Ambedkar University Delhi)心理學系攻讀第二個博士。
姜亞築 (Ya-Chu CHIANG)
北京清華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博士生,專業是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方向為1950年代上海工人文學。
劉雅芳 (Ya-Fang LIU)
上海大學文學院文化研究系博士後研究員。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博士。
蔡孟哲 (Meng-Che TSAI)
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系博士及社會學碩士,現為《文化研究》執行編輯及清大中文系兼任助理教授。
梁廷毓 (Ting-Yu LIANG)
就讀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領域研究所。創作主要結合地方調查、研究,以計畫性的藝術行動、文化實踐為主。
劉世鼎 (Shih-Diing LIU)
澳門大學傳播系教授,著有The Politics of People (SUNY Press,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