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東亞局勢產生鉅變,臺灣成為日本的戰利品。面臨日軍大舉登陸,125年前的臺灣人,如何應對?
臺灣人在1895年間,有的逃離長久耕耘的家園,有人選擇對抗日軍,甚至因此「敗庄」;也有人為了地方秩序的平穩而積極迎接日軍。一場戰爭,映照出了不同的選擇。
除真實戰爭外,虛擬的紙上宣傳戰也同樣精彩。日方除了官方文字記載、照片、浮世繪、紀念物再現戰爭場景之外,也有小兵以各種家書日記書寫戰爭心情;清國也不乏年畫、畫報與文字論述。那麼屬於臺灣人的「聲音」呢?當時一些文人寫下心中的激動,民間流傳著乙未戰役的歌謠,亦有為祭拜戰死者而建的廟宇。
125年後的我們,如果置身同樣的處境,你我的抉擇會是如何?
本期《觀‧臺灣》以12篇專文、不同角度剖析這場「臺灣史上最大戰爭」,圖解乙未之役戰場及推進時間軸,並收錄大量當時浮世繪及戰地照片與書信等第一手資料。精選文章如下:
大敵當前,臺灣人的抉擇?〈臺灣史上最大戰爭:如何解讀125年前的乙未之役?〉
外國人眼中的乙未之役〈推開時代交接的門——達飛聲與巴克禮〉
來自日本東北小兵在南國臺灣的心聲〈日本征臺小兵的戰爭紀事〉
民主國籌備財源的方式是......辦郵票?〈抽筋小貓的搶錢大作戰——臺灣民主國郵票〉
甲午一戰,臺灣被割讓,那戰爭的導火線——朝鮮呢?〈明成皇后死的那一夜——乙未年的朝鮮〉……等。